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96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古地理学报 年份:2007
中生代植物群以真蕨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为主,另有苔藓类、石松纲、楔叶纲及其他种子植物等。从化石的形态和结构、埋藏特点、分布及与现生类型的对比等方面,概要地分...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现代地质 年份:1993
本文据产于内蒙古霍林河盆地早白垩世地层的生殖羽片材料建立了膜蕨科的Hymenophyllites linearifolius sp.nov.和铁线蕨科的Adiantopteris eleganta sp.nov.,并从植物形态、...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地质研究 年份:1990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植物学报:英文版 年份:1995
在原位繁殖器官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产于辽宁铁法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单缝孢真蕨植物化石:Athyrium asymmetricum meng、Dryopterites gracilis sp.nov.D.liaoningensis sp.nov.和Asplnium popovii Samylina,并讨论了其分类归属.......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地质论评 年份:1998
海金沙特的Ruffordia goepperti(Dunker)Seward是世界上早白垩世极为重要的蕨类植物。通过对比发现,Ruffordia goepperti原位孢子的形态和细微纹饰与地层中分散孢子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Cookson)Potonie和C.minor(Bolch.)Pocock一致,而且大化石与分散孢子的地史、地理分布范围也相同,......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地质论评 年份:1995
从大化石和孢粉资料两方面总结了我国晚中生代单缝孢类真蕨植物的特点及其兴衰史,认为单缝孢类真蕨植物的在我国北方地区早白垩世植物群中的出现,繁盛和衰退与该地区的潮湿,特别......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现代地质 年份:1998
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的平庄-元宝山盆地杏园组和元宝山组为含煤地层,时代归属有争议。杏园组所产6属7种植物,主要为早白垩世的常见分子,反映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相当于凡兰吟期到欧特......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现代地质 年份:1991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的植物化石,共鉴定了21属36种。植物组合以蕨类占优势,银杏类、苏铁类和松柏类均有一定比例,同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所含植物组...
[会议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试验技术研讨会 年份:1997
[会议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 来源:地球科学 年份:1992
铁法植物群产于辽宁北部铁法盆地下白垩统小明安碑组含煤地层中。该植物群由45属79种组成。真蕨是其中最繁盛的类别,计15属29种,占植物群种数的36.7%,并且有较高的分异度,覆盖了9个科别,在我国同期植物群中很有特色。本文在形态对比和原位孢子囊、孢子研究的基础......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陈芬, 来源: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份:1998
将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的植物群划分为5个组合,由早到晚为:Onychiopsis-Ginkgosibirica组合,代表层位为冀北地区和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Acanthopteris-Ginkgocoriacea组合,代表层位为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和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RuffordiaDryopterites组......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陈芬, 来源:科学通报 年份:1997
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植物群十分繁盛,已记录200种以上,其中真蕨纲累计已发现近百种之多,是植物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多具显著的地层时代意义,以往在有关植物群的研究过...
[期刊论文] 作者:卢远征,邓胜徽,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2005
新疆乌鲁木齐郝家沟剖面郝家沟组及八道湾组底部的孢粉分为3个组合.即郝家沟组的AlisporitesChordasport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和Aratrisporttes-Alisporites-Chasmatospo...
[期刊论文] 作者:邓胜徽,卢远征,,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2008
首次较系统报道了产于甘肃酒泉盆地下白垩统的植物化石,分为两个植物组合。Athrotaxites Solenites组合产于赤金堡组上段,有Solenites luanpingensis Wang,Pityocladus cf.iwaian...
[期刊论文] 作者:孙克勤,邓胜徽, 来源:植物学报 年份:1999
描述了发现于我国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新种乌达蹄痕茎。蹄痕茎为石炭纪和二叠纪树蕨植物的茎干印痕化石,多分布于欧美植物区,在华夏植物区则非常少见。本新种的发......
[期刊论文] 作者:孙克勤,邓胜徽, 来源: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英文版) 年份:1999
研究的拟丁氏蕨(Paratingia)和拟丁氏蕨穗(Paratingiostachya)标本采自中国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山西组,包括大同拟丁氏蕨(P--aratingia dotongensis Zhang)和华夏拟丁氏蕨穗(新属,新种)(Paratingiostachya cathaysiana gen.et sp。.nov)。2块属于拟丁氏蕨穗的标本与拟丁氏蕨的标本......
[期刊论文] 作者:孙克勤,邓胜徽, 来源:植物分类学报 年份:2006
描述了产于内蒙古乌达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的东方拟楔羊齿Parasphenopteris orientalis Sun &Deng(新属新种).该植物以末二次羽片基部着生有"托叶"为特征,区别于晚古生代其他已知植...
[期刊论文] 作者:孙克勤,邓胜徽, 来源:地质论评 年份:2004
贺兰山一带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发育,晚石炭世早期至二叠纪的地层连续出露,其中富含植物化石,特别是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的红土洼组含丰富的早期华夏植物群分子.笔者多年来的...
[期刊论文] 作者:卢远征,邓胜徽,, 来源:古地理学报 年份:2009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郝家沟剖面三叠系-侏罗系连续发育,是研究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及相关地质问题的重要剖面。孢粉分析发现,上三叠统郝家沟组以气候适应范围较宽的裸子植物花粉占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