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93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延浩,, 来源: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年份:2011
通过实验室活性评价与宏观活性评价,对比分析国内外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与工业应用结果之间的差别。指出加强催化剂的研制,同时应制定一个准确、科学的催化...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延浩,, 来源: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年份:2014
在分析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工业使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验室条件下的中压活性评价方法,并对该试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催化剂工业...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延浩,, 来源:化工生产与技术 年份:2012
在分析一氧化碳铜系低温变换催化剂工业使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验室条件下的活性评价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本方法可客观...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延浩,, 来源: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年份:2009
介绍国内外中、高压耐硫变换催化剂研制、生产及应用情况。...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延浩, 来源: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年份:2003
本文主要对圆柱型催化剂抗压碎力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作具体分析,并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延浩, 来源:中氮肥 年份:2013
在催化剂的科研、开发和生产中,离不开实验室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的工作。本文在分析CO低温变换催化剂工业使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加压活性测定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可......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延浩, 董维佳,, 来源: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年份:2003
SO2氧化制硫酸的固体催化剂经历了从铁催化剂、铂催化剂到钒催化剂的发展过程.目前世界上硫酸生产都使用钒催化剂.国内已发展成以S101、S108为主的近10个型号的系列产品,国外...
[期刊论文] 作者:龚世斌,陈延浩, 来源: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年份:1997
研究了空速、压力和汽气比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速2500h^-1,压力0.8MPa和汽气比0.5等条件下,可更为科学地评价该类催化剂的宏观活性。...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延浩,龚世斌, 来源:化工标准.计量.质量 年份:2003
1 任务来源根据国石化政发 ( 2 0 0 0 ) 2 5 5号文“关于印发《2 0 0 0年化工产品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计划》的通知”的安排 ,2 0 0 0年 - 2 0 0 1年进行标准号为HG...
[期刊论文] 作者:梁锋, 纪罗军, 陈延浩, 来源:硫酸工业 年份:2022
介绍了电子级硫酸的技术指标、生产工艺、检测方法、包装和储运及其生产和质量状况,重点介绍了电子级硫酸的生产工艺进展,探讨了未来我国电子级硫酸生产发展的新趋势。...
[期刊论文] 作者:龚世斌, 陈延浩, 薛祖辉, 来源: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延浩,钟立宏,薛永盛,龚世斌, 来源: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年份:2003
对二氧化硫氧化催化剂样品中五氧化二钒含量测定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该方法的扩展不确定度取决于方法标准中重复性限(r),可通过A类评定方法使不确定度值降低....
[期刊论文] 作者:覃庆荣,李文龙,陈延浩,刘冲,李刚, 来源: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年份:2014
由于计算机辅助制图对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在工程制图行业的应用中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技能,才能发挥计算机辅助制图对测绘行业的辅助作用,才能提高制图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
[期刊论文] 作者:李刚,覃庆荣,李文龙,陈延浩,刘冲, 来源:南风 年份:2004
对计算机信息工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为国家提供优秀的人才。因此,一定要将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效......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龙,陈延浩,刘冲,李刚,覃庆荣,, 来源:山海经(故事) 年份:2015
在计算机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过程是其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直接保证了产品的正常工作。因此,这一过程至关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在各领......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延浩 覃庆荣 刘冲 李文龙 李刚, 来源:人民中国 年份:2014
【摘 要】在经过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研究之后,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高科技领域得到应用的同时,也逐渐普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了每个人身边。人们的现实生活正在受益于计算机网络与电子信......
[期刊论文] 作者:刘冲 李刚 覃庆荣 李文龙 陈延浩, 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 年份:2014
摘要: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形成了这一批技术工程师从走出校门开始,就在计算机上进行工程计算、设计。他们小再经历老一代工程师们通过乎工计算的过程,甚至自日迷信计算机,认为计算机是解决一切工程问题的源泉,简单地信赖......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