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振中相关论文
近读南振中《与年轻记者谈成才》,他的勤于积累让人惊叹:当记者20多年,采访、学习笔记记了2000多本。不论是采访还是开会,都是手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许多记者虽然天天采新闻,日日写新闻,却很难说出和把握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要素和价值。衡量一篇新闻作品的优劣,除了具备基本的要......
一、选题要“抓大不放小”在县级台开办新闻评论性节目,由于地理范围狭窄、重大有影响的事件少的限制,节目的选题来源往往受到制......
10年前,每当与人第一次见面交换名片的时侯,对方常说的一句话是:“真年轻呀!”这两年,同样的场合,听到的话却是:“看着很年轻。”......
南振中同志的《与年轻记者谈成才》,又一次引起我对“成才”问题的思考。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热切地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成......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当前正值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也出现了大批农民工提早返乡再就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近日到新华网考察。他强调,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发展我国的网络新闻事业,尽快建......
今年四月二十日是《瞭望》创刊十五周年。四月二十三日《瞭望》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创刊十五周年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
April 2......
南振中,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指挥着新华社的重大报道和日常报道。是新闻界的知名人物。 这位新闻大官,没有“官”的派头,仍然保......
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实现梦想的城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10月23日—25日,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马克斯·西苏鲁率......
期待入学新生一融入郑州大学的环境,就能从道德情操、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受到启迪 2013年4月2日下午,郑州大学行政楼......
首届全国地市报时事好作品的评选,已于7月18日在北京揭晓,有204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标题5件、专栏11件、版面15件。参加本届地......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
南振中,男,河南省灵宝市人,1942年5月生,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64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新华社......
10月24日至27日,2001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这届年会是纪念新华社建社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新华社党组副书记、总编辑南振......
南振中同志担任新华社记者以来,写了不少好的报道,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习、采访和写作的经验。凡听到他讲课的人,都为他的勤奋读书......
全国地市报第二届时事好作品评选,于5月31日在北京揭晓。评出好新闻34篇,其中一等奖6篇;好版面86个,其中一等奖20个;好专栏63个,......
1995年5月4日,新华社团委与《中国记者》联合举办了“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两代记者座谈会”。三十年前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
此文是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南振中同志最近在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业务研讨会上关于《新闻写作》的谈话。题为《“以小见大”,着......
新闻摄影究竟是什么?怎么给它定义?我理解,新闻摄影是“现在进行时”的新闻事实的现场形象截取。这里的重点在“现在进行时”上。......
短文不短、长文太长,是新闻界对新闻作品反复议论的话题。我在思考中,忽然想起农家的两句谚语:“坡大不如场大,场大不如仓大”。 ......
首届全国地市州盟报时事好新闻作品评选于7月18日在北京揭晓,共评出一等奖31件、二等奖87件、三等奖86件。19个省、自治区的84家......
“初级阶段”与新闻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南振中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阐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
新闻记者的“透视力”南振中“透视力”指的是看穿表面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当今世界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新......
积极开发自已的发现力──在新华社青年记者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南振中最近我翻阅了一部《发明发现大典》,突然间产生了一个念头:假如......
由田纪云同志作序、郭超人和南振中同志主编的《1991·中国抗灾纪实》一书,8月11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首批一万册赠送抗灾军民。这......
1983年9月,我和另两位刚刚分配到新华社的同志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实习。在我们第一次外出采访前,当时任山东分社社长的南振中同志跟......
现场采访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表现形态。“尽量到事发现场采访”可以说是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之一。但“现场采访”究竟应该......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交流的精神及任职年龄的规定,对人民日报社、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
近年来新华通讯社考虑到适 应多方面读者的需要,也发一些知识性趣味的稿子。于是,某日,一只“特大蝴蝶”“飞’”到了新华社总编辑南......
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记者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因此,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为记者,并不是一种职业头衔使然,而是因为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2月7日下午到新华网考察,看望从事网络新闻工作的同志。他强调,要增强紧迫感,......
10月24日至27日,以“迈入21世纪的新华社”为主题、怍为新华社建社7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的2001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在北京新华社......
谈“策划”两个字,又加上意识,不免百感交集,因为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启示。不能总是侃侃而谈“过五关斩六将”,也要讲到“败......
1月15日,首都21家媒体的负责同志应邀来到新华社参加“新华社首都新闻媒体总编辑座谈会”。新华社社长田聪明、总编辑南振中,副社......
日前,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在新华社一个培训班上与年轻记者座谈,就新闻本源、年轻记者成才和搞好批评报道等问题回答了大家的提......
南振中撰文指出,“三贴近”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力度写新闻报道“......
今年7月下旬,一位叫孙来法的读者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写信,就《人民日报》刊登的新华社一消息中有关“台湾间谍被判4年”中的“......
今年4月15日,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课,所讲题目是《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分为三个部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