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浙江大学相关论文
抗战胜利后,高等教育复员遭遇了诸多困难.其中,国立浙江大学遭遇的主要问题是,在回迁前要解决回迁校址确定、旧校舍接收的问题,在......
1937年抗战爆发,为保存文化实力,高校纷纷内迁。此时,社会服务理念刚传入中国兴起不久,外辱侵华、救亡图存的现实背景,又进一步为......
费巩毕业于牛津大学,1933年入职国立浙江大学。1936年竺可桢校长开始试行“教训合一”的导师制,曾亲炙牛津大学导师制的费巩不仅自......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大学校长的教师管理思想与实践对师资队伍建设起到深远影响。作为民国时期国立......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立浙江大学的招生为其而后的崛起奠定了一定基础。在1928-1937年的自主招生过程中,历任校长与诸多教授发挥了关......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被迫西迁,马一浮应浙大校长竺可桢之请为浙江大学师生开设国学讲座,为浙大创制校歌,这段历史成为浙大校......
近代浙江的高等教育自清末以来虽不断有所发展,但与较为发达的基础教育相比,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1927年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后,将浙江......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浙江大学内迁广西宜山,在此办学一年有余。其选择内迁广西宜山,且得以很快复课,实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包括抗战形势的......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化过程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1929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得设研究院”,后又明确其宗......
国立浙江大学图书馆的迁移反映了国立浙江大学的迁移。文章依据《竺可桢日记》,建构、叙述了国立浙江大学图书馆迁浙江建德、江西......
目前在对高校校史的研究中,往往没有对诸如院、系等学校内部次一层级的发展状况或如教师聘任、学生组织等专题方面进行深入。在浙......
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160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普慈寺创办的求是书院,这......
年末岁首,浙大校园内处处洋溢着紧张筹备110周年校庆的欢快气氛。笔者在查证史料基础上,对浙大校庆日及其纪念活动进行考述,成此小文,......
抗战期间,贵州齐聚全国文化教育资源,兴盛一时。文化、教育机构的内迁不仅为中国保留了文脉,也为贵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坚持办学和保存文脉,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进行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和西迁办学。这是浙大历史上的一......
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创立于1936年,初创时归属浙江大学文理学院。1939年8月,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分开,史地系归属文学院。该系自创设到......
<正>从1938年11月1日宜山开学,到1940年2月22日遵义开课,浙大在宜山坚持办学三个学期,其中艰难或不容想象,从竺可桢日记可以探知些......
<正>1938年6月30日,文理学院院长胡刚复与竺可桢一起从泰和出发,"于七月间在广西宜山觅得校址"(李絜非《浙江大学西迁纪实》,以下......
<正>1937年8月22日,总务沈鲁珍提议以天目山禅源寺作为避难地点。23日,竺可桢即"请晓峰、劲夫、荩谋、庆椿等至西天目禅源寺";下午......
<正>自1936年4月受命掌校至1949年4月离开浙大,竺可桢有13年的生命与国立浙江大学休戚相连;而这13年也是浙大处境最险恶却发展最迅......
<正>浙江大学西征迁校选址,竺可桢似更倾向于云南建水。据云,建水为"临安府"首县,"因其地副似杭州,故名临安"(《竺可桢全集》第7卷......
<正>1937年11月26日,建德接纳伤兵一千余名。此时,建德尚未驻定,而"教授中颇有离职者";更让人忧虑的是,浙江大学的校舍几乎散落在......
<正>1937年9月22日,浙江大学一年级学生迁往天目山之际,竺可桢即与同事们"膳后讨论二、三、四年级校址问题",涉及地点有建德、桐庐......
<正>1910年11月26日,浙江巡抚增韫专折上奏清廷,获准筹办浙江中等工业学堂。1911年3月27日,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正式开学,校址设在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