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至相关论文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医生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再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
真空淬火是把工模具放进清洁的、有固定料筐的真空炉内;炉内排气至工件所需的压力;预热开始时,先有一个保温阶段,然后升到淬火温......
《续汉书》上这样记载:“候气之法,于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琯,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缇縠,气至则一律飞灰。” 我始终没有去做过那......
目的:针对当前针灸临床实践中,往往将得气与针感等同,认为针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然而针感与得气、疗效之间关系尚无定论。方法:依据《......
本文提出针灸医籍当中"气至"的含义不仅仅是指针感,"气至"与"针感"不同,"气至"更是一种针刺有效的标志。临床判断气至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针......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lement communicativelistening or the integration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thelistenin......
"气至而有效"是指导针灸实践的总则。"气至"的含义,现今的观点主要集中于"针感"。通过总结《黄帝内经》,发现"气至=得气=气调=有效",是对针......
"气至"、"得气"是针灸学基本的概念."气至"、"得气",通常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指针刺时患者的感觉和反应,如酸麻胀、肌肉抽动......
应用针刺补泻手法,必须在体察针下得气、守气、气至的情况下进行,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就此谈谈粗浅体会,敬请高明指正。1临床操作得......
范达明 1946年12月生,江苏苏州人。浙江摄影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中......
目的:利用医学超声影像学技术探讨针刺"气至而有效"的生物物理学机制。方法:在超声声像图上观察、记录200例肩周炎患者针刺治疗过程中,......
根据<内经>论述,认为针灸治疗取效的机制与经络的自我调节过程密切相关,而经络的调节作用依赖于"经气"的运动;"得气"与"气至"是针......
患者,男,33岁,因车祸致右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于1998年12月2日17时急诊入院。经术前初步处理后,立即送入手术室,在腰麻下行胫腓骨切开......
捏脊法是小儿推拿临床的常用手法。但目前临床上对捏脊法如何操作取效的理解各有不同。本文欲从"气至而有效"的角度探讨捏脊法的规......
关于"气至"的内涵及其与"得气"的关系一直以来有诸多争议。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定了基本定义以来,关于"气至"的探索后世历......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得气”与“气至”均为针刺过程中的特征性表现,“得气”以医者针下气感与患者酸麻胀痛之感为主,但这种气感并非一定提示“气至而......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
<正>《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难经》以阐明《内经》要......
通过针刺治疗筋脉肉皮骨五痹的疗效观察,思考气至而有效的原因;从卫气概念、卫气循行、营卫关系、营卫功用等方面深入研究《内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的基本原则之一,许多篇章的语义都可按此原则去理解。但遗憾的是,后世医家未......
针刺得气与否是疗效成败的关键,候气对得气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候气这一术语的源流进行回溯,总结针刺候气的具体操作方法及运用,以......
目的:利用医学超声影像学技术探讨针刺"气至而有效"的生物物理学机制。方法:在超声声像图上观察、记录200例肩周炎患者针刺治疗过......
1.目的通过对《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有关文献的研究,就针刺补泻应用原则、手法过程、效应结果等方面,正本清源,澄清概念,纠正错误,......
民国时期针灸学在整个针灸历史链条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直以来,民国时期针灸学的演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致使今天的针灸学与古......
目的迎随补泻源自《内经》,《难经》对此亦有阐述。历代医家对此也有所发挥和不同的见解,而近代对迎随补泻多作狭义的解释。因此,......
通过整理有关"气至病所"的相关古籍及文献,发现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革新,"气至病所"已具备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气至病所"为医者通......
"得气"与"气至"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起效环节的论述,"得气"强调守正气,与"针感"不同;"气至"要根据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