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相关论文
题画诗在广义层面上意指与品赏绘画艺术相关的诗歌创作。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题画之人需要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品鉴方法,才能读出其......
建中靖国元年(1101)。这一年,苏轼越过大庾岭,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原。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依旧是步履不停,一路沿江西入赣水,越鄱......
当代有些学者将程大昌、吴儆等徽州籍学者归为朱熹同调,这一观点实可商榷。通过认真研究可发现,程大昌、吴儆、王炎等朱熹同辈学者在......
大定、明昌词的主题风格主要表现为田园、隐逸,这种田园情趣和隐逸与历代有所不同,更多表现为一种对田园、隐逸的向往.贯穿其中的......
在1127—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阐述经史思想、政治观念的策论类文章得到了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三苏"在散......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韩愈与苏轼博大其文,深邃其思,日海日潮均不为过。故学界以“海”、“潮”形之,始称“韩海苏潮”,继谓“韩潮苏海”。称海称潮,位置之变......
韩愈苏轼是唐宋文化之巨人,博大其文,深邃其思,曰海曰潮均不为过。然韩愈之文浑灏流转,其势如长江秋注,潮之喻更切;苏轼海涵地负,澜翻波卷......
2001年9月15(农历7月28日)是苏轼逝世900周年纪念日。苏轼生前已成为同时代人的研究对象,900多年来研究苏轼的文字更是汗牛充栋,并且至......
两宋之际,随着元祐学术解禁,曾因意气而起的蜀洛党争已经消歇,双方力量也发生重大变化:苏门学统的涣散与程氏学统的传衍和加强,形......
元好问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随物赋形"这一理论话语,而且与苏轼整体的诗学思路趋于一致,都主张"无意而发",在"致道"、"神遇"的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