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沉降比法推算群桩基础最终沉降量

来源 :第八届桩基工程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b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利用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的沉降机理及竖向承载特性的基础上,寻找出单桩和群桩基础的沉降特性及承载机理上的共性──将群桩基础由承台到桩端平面范围内的承台-桩-土耦合体系假设为一个实体基础,则其实体基础的侧摩阻力和端阻力的发挥机理基本上与单桩相似,故群桩基础的沉降量也可以类似于单桩分为实体基础自身的弹性压缩量、侧摩阻力传递到桩端平面引起的桩端沉降、桩端应力引起的桩端沉降三部分,即忽略各基桩相互影响引起的桩端附加沉降。借此假设,并在前人群桩基础沉降比计算公式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软黏土地层中低承台钻孔灌注群桩基础的沉降比经验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证明,该公式对于推算软土地基中低承台钻孔灌注群桩基础的最终沉降量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且该方法概念明确、考虑因素相对较多并且简便实用,具有很强的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上海地区某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工程当第7层土层面起伏与局部缺失时的桩基础设计过程。在对不同层数、不同基础平面长宽比时基础沉降量进行计算分析以及对不同桩型进行经济性比较的基础上,单独单元18层住宅选用第6层土作桩端持力层,24层及联体单元18层住宅采用第8-1-2层土作为桩端持力层,保证了桩基持力层选择和桩型选择的安全、合理。同时对第8-1-2层土为桩基持力层时的压桩力进行理论估算与沉桩可行性分
静压桩的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实例验证桩承载的弹塑性特性,并从超载预压的角度探讨静压桩的终压力和极限承载力的关系。研究表明,当采用合适的沉降控制标准时,则终压力相当于静压桩的"先期固结压力",可以此作为划分桩弹塑性的分界点,并建立静压桩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的相互关系。通过工程实例对研究结论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应用上述结
本文通过对原位试验成果的分析,评价了应力释放孔隔断沉桩挤土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应力释放孔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应力释放孔对超静孔隙水压力峰值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应力释放孔孔深范围内,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可被有效隔断,而在深层土体内这种影响非常微弱。
在城市地下铁道施工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桩基基础,盾构机或从桩下、或从桩侧、或从桩位三种可能位置穿越。由于桩基相对于软土而言,具有较高的刚度,当盾构施工引起周围地层不均匀变形时,必然会引起桩基的附加变形和内力。通过研究盾构机穿越桩基的三种可能,明确了桩顶外荷载、桩基相对于隧道的距离等影响因素对盾构穿越时引起桩基附加内力的影响规律。为盾构施工对周围桩基的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盾构开挖引起的土体位移,结果与南京地铁实测资料比较吻合,从而验证所选工具及参数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盾构动态掘进过程中既有桩基的变形和内力响应。模拟结果表明:当盾构逐渐向既有桩基掘进时,基桩的附加内力和附加变形逐渐增大;当盾构前行至基桩位置时,基桩产生的附加变形和附加内力最大;当盾构越过基桩时其附加内力和变形逐渐趋于稳定。因此,应在盾构接近基桩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测,及
采用合适的土体屈服准则及有限变形理论,通过在桩-土界面设置接触以及在桩顶施加位移荷载建立了符合压桩实际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压桩机作用下产生的挤土应力场,讨论了压桩机作用荷载及其范围不同时对沉桩产生的挤土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压桩机情况下相比,土体的应力随着压桩机作用荷载及其范围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上海地区某高层住宅小区钻孔灌注桩的原始施工记录、勘察报告和成孔质量检测资料,探讨了随着成孔耗时的增长,平均孔径所表现出的波动变化的特征,在成孔时间超过"时间分隔点"以后,平均孔径的波动较大,且不同土层平均孔径波动的特点和维持稳定的时间有差异。随着成孔时间的增长,上部黏土层坍孔和缩径同时存在,孔壁粗糙度变化较小,对侧摩阻力的发挥影响较小;下部砂土层主要以缩径为主,加上泥皮变厚,造成粗糙度降低,孔
西安地裂缝的活动造成所有跨地裂缝建筑物发生破坏,一直没有找到一种适宜的加固方法,因此对已有建筑物常采取部分拆除法,对新建建筑物,目前也只是采取避让措施。根据地裂缝以垂直错动为主的活动特征,在查明地裂缝平面分布位置和对建筑物基础加固的前提下,在基础下不同部位分别设置托换桩、支承桩、锚固支承桩和顶升支承桩组合及长期顶升井,并根据地裂缝活动速率,间歇式顶升,使建筑物基础适应地裂缝活动,从而达到加固和保护
通过对太原地区多个后压浆灌注桩工程施工和试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地区地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本地区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侧阻力以及端阻力提高系数。对经济效益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该成果对本地区进一步提高后压浆工艺的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采用端承桩(或摩擦端承桩)的桩基础,由于基桩沉降很小,即使加大桩距也很难发挥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因此上部结构荷载几乎全部由桩来承担,桩间土即便有很高的承载力也无法参与工作,从而造成很大的浪费。本文通过专门研制的桩顶变形调节装置,来协调端承桩和桩间土之间的变形,从而实现了端承桩与桩间土的共同作用;并对使用端承桩同时考虑地基土承载力,特别是以地基土承载为主,辅以少量端承桩的端承桩复合桩基,提出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