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伦理标准的合理性追问及其理论建构

来源 :全国第二届教学论专业博士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lee1985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伦理应该持何种标准,当前主要有普遍主义、相对主义、语境主义三种观点的争论.普遍主义坚持教学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法”,试图通过这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对教学伦理生活进行规约.相对主义和语境主义认为教学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的伦理标准,一切伦理标准都是相对的或是在一定语境下才赋有意义的,因而需要教学伦理主体进行自主判断.通过对三种标准的合理性追问,我们发现其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因而,要从理论上全面地建构教学伦理标准:在普遍主义伦理观念下规约教学生活的“底线伦理”;在相对主义伦理观念下建构教学世界的“对话伦理”;在语境主义伦理观念下生发教学场域的“情境伦理”.
其他文献
笔者认为《战国策》此处文句当作“以为楚与魏谋之”,楼兰纸书此处所记并无脱文;而今本则衍一“燕”字。前引《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整理者谓此纸书“经对照今本《战国策》,只有极少数的个别字有脱漏,这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对古籍的传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其结论大抵无误,但所谓“极少数的个别字有脱漏”的言下之意是认为今本较准确而楼兰纸书脱漏原有的文字,实际上,从上文所论可以看出,这种表述是不尽准确的。《战国策》和
裘先生这两篇文章是利用出土文献的用字习惯校读传世文献的典范之作,文中举到的例子绝大多数都确凿可信,我只对其中一则略有不同看法,现在写出来向裘先生和读者请教。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知,将《韩非子,有度》的"势在郎中"读为"迩在廊中",能够使之与前面的"远在千里外"句形成比较齐整的对文关系,因而是一种十分合理的读法。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使更多读者接受和认同这一读法。
战国秦汉传世文献中的地名资料是研究同时期出土文献地名的基础,但传世文献中的地名时有文字讹误、异文等情况,这一问题可由出土文献来加以校订.学者在利用出土文献校订战国秦汉古书中的地名讹误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仍有一些地名讹误有待纠正,已有研究中的某些疏误还未能厘清.本文拟对战国秦汉传世文献的地名讹误进行举例式说明,并讨论相关问题。
本则主要根据文献中所记载相关的驭马方式,来探讨“择欲於马”所表示的意思。对於“择”的训读,赞成裘锡圭读为“释”;但对于词义的训解,则主张应是“舍弃”、“纵舍”的意思。“恣欲”和“释欲”是相对而言,恣欲是听任御马者控制的意欲,释欲则是御马者舍弃控制的意欲。
将"资斧"之"资"破读成"质"还可从校勘上找到依据。"质斧"一词书写形式多样,因其为并列结构,也常前后易位写作"斧质"、"斧钻"、"鈇质"、"鈇钻",但所指均相同。"斧夷"一词,原整理者亦误释,复旦吉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联合读书会改释为"斧钻",④正确可从。可见"斧钻"一词中的"钻"异文较多,可以写作"质",也可写作"疐"。那么,在《后汉书》中写作读音相近的"资"也就不奇怪了。
教学理论要付诸于教学实践才会产生意义,教学变革更要通过教学实践才会转化为受教育者不断发展的现实能力,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关键要素.在教学实践主体视域下,通过对教师的现实关照重新诠释“教师”,重构教师的理性存在意义,是探索教学实践内在结构的必然,更是找到指导教学实践内在规律的必然.
新一轮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对高中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政策设计注重赋予学生选择权,是对学生“专业性向”的充分关注与尊重;规定“不分文理科”,有利于跨跃“两种文化”鸿沟;破解录取依据的单一化,有利于增强高中与大学教育的关联度.与此同时,在进一步深化实施过程中,高中教育将面临着行政班建制存废的焦虑、学生自主选课选考的盲目、个性化学业指导的缺席、学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等诸多风险与挑战.面向未来,高
学习学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向度,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学习学术水平提升.发现性研究、经验学习知识、公开发表和实践应用是学习学术的基本要素,四者循环往复,螺旋迭代构成了学习学术的基本形态.学习学术以课目教育学知识类为学习载体,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行动研究、组建共同体和实施学科教学是推进学习学术的重要途径.
课程的文化价值是指课程对丰富或完善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精神世界品质和教养程度的价值,是养育学生精神生命的根基.当下学校课程价值取向的知识本位、课程目标的应试倾向以及实施过程的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凸显课程文化价值的失落.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工具理性的僭越锁定了课程的工具价值,单一性的标准化考试导引了课程建设的知识化取向,“教书匠”的角色固化遮蔽了教师育人的本体价值.重建学校课程的文化价值首先需要
从现实情形来看,我国教学论无论在理论思考和理论建构方面,还是在彰显教学实践性和主体价值培育方面,其学术责任与使命的思考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因此,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论研究应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立足教学实践,重视价值关怀,创新既具一定普适价值又具中国特色的教学论理念和思维方式,真正肩负起教学研究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