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聚氨酯多孔膜对小鼠背部全层创面愈合的影响

来源 :第十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会议、第三届中欧创面修复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面修复医师专业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in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具有仿生结构的聚氨酯敷料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粒虑—湿法工艺制作新型聚氨酯多孔膜,测定其物理表征,扫描电镜检测材料的内部结构;使用材料的浸提液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在第1、3、5、7 天使用cck-8 试剂测定其OD 值;.在小鼠背部制造全层创面模型,分别使用凡士林纱布,普通聚氨酯多孔膜,和具有仿生结构的多孔膜覆盖创面,不处理的作为空白对照,于造创后1、3、5、7 天记录创面大小,并在第3、7 天取材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观察肉芽组织厚度和新生上皮长度,WB 检测第5 天创面组织PCNA 和CD31 的表达量.结果:1.采用粒虑—湿法工艺制作的聚氨酯多孔膜对人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和增殖没有影响,细胞相容性好(P>0.05).2.具有仿生结构的聚氨酯多孔膜较其他各组能够明显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P<0.0001),且创后上皮的再生速度显著快于其他组(P<0.001),在创后第7 天,其肉芽组织厚度明显大于其他各组(P<0.001).3.创后第5 天,仿生聚氨酯多孔膜组创面组织的PCNA 和CD31 的表达量明显强于其它组(P<0.05).结论:1.聚氨酯多孔膜作为敷料应用于创面上,与不处理组和使用凡士林纱布组相比能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2.且仿生聚氨酯多孔膜在普通聚氨酯多孔膜基础上更能加快创面愈合的速度,提高创面的愈合质量.
其他文献
衰老是由于细胞内信号改变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应激因素组合引起的生理性变化。目前对皮肤的衰老变化与角质形成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已知人类角质形成细胞中表达较高水平的Forkhead box O3(FoxO3),是AMPK 和SIRT1 两者下游的靶蛋白内。目的:阐明皮肤内在的衰老变化与角质形成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20 μM)处
目的:探讨大鼠下牙槽神经挤压伤后,地塞米松能否影响NF-κB 的激活,并对神经再生产生作用。方法:采用健康成年的wistar 大鼠30 只,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PDTC 组、生理盐水组,动物存活的不同时间(1d,2d,3d,7d,14d),采用免疫组织荧光、Western bolt 的方法检测NF-κB 的激活情况及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 的表达变化,HE 染色方法观察神经组织恢复情况。结果
目的:利用硅橡胶前体、正己烷、液体石蜡等原材料,制备多孔硅橡胶薄膜,并通过完善制备工艺逐步改进薄膜的理化性质,从而进一步制备双层多孔硅橡胶敷料.方法:将医用液体高温固化硅橡胶前驱物、液体石蜡加入正己烷中,室温下搅拌得到成膜液,静置脱泡.将溶液倒入聚四氟乙烯模具中流延成膜,放置在25 ℃环境中溶剂挥发导致相分离.然后将聚四氟乙烯模具放入130 ℃烘箱中,硅橡胶前驱物固化成型备用.将医用液体高温固化硅
目的:利用硅橡胶前体、正己烷、液体石蜡等原材料制备的双层多孔硅橡胶薄膜,通过物理性能测试和动物实验验证其物理特性及生物学效应。方法:(1)利用Instron5567 材料测试系统测量其力学性能;(2)利用兰光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测量其水蒸气透过率;(3)设立仿生皮肤组和空白对照组,取BALB/C 小鼠10 只随机平均分至两组,并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仿生皮肤组移植双层多孔硅橡胶仿生皮肤,空白对照
目的:建立一种系统全面、定量分析评估创面敷料的生物学效应的方法.方法:(1)设立不同组别(待测敷料组,对照组),取BALB/C 小鼠,利用打孔器打孔制备创面;(2)创面定期拍照,利用ImagePro Plus 6.0 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各组创面愈合率,并统计各组创面愈合的时间;(3)各组于不同时相点取创面组织做病检,常规HE 染色,切片照相;(4)测量切片照片上肉芽组织厚度,新生表皮长度,炎性细胞
目的:利用纳米银粉体、聚氨酯粒料等原材料制备的双层多孔纳米银聚氨酯薄膜(仿生皮肤),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及动物实验验证其安全性及生物学效应.方法:(1)设立仿生皮肤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cck8 实验检测仿生皮肤的浸提液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的影响,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从而鉴定其细胞毒性.(2)设立仿生皮肤组和空白对照组,取BALB/C 小鼠18 只随机平均分至两组,并建立1cm×1cm 全层皮肤缺损创
目的:绘制全信息人真皮三维立体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立体定量计算,获得真皮不同部位、不同层次主要纤维分布的数据资料.方法:本实验取人新鲜尸体大腿内侧皮肤,boins氏液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对该皮肤组织连续切片200 张,采用醛品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显示胶原纤维、弹力纤维、透明质酸、皮肤附件结构等.利用数字病例全景扫描显微镜,获得200 张连续切片的全景图.应用AdobePhotoshop C
会议
目的:制作一种有望用于创面处理和血管化人造组织的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该纤维膜表面被多巴胺包被,内部含有包裹血管活性肠肽的微胶囊。随着微胶囊的逐渐降解,可以实现血管活性肠肽的可控性释放。方法:利用多巴胺强力的生物粘附功能,血管活性肠肽被吸附在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表面。经过丙酮处理后,该纤维膜的内部原位生成了包裹血管活性肠肽的微胶囊。因为是在纤维膜内部原位产生的,而不是在外部制备再转移进去的,所以这些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