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成长:空间路径与城市职能

来源 :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建构中国841位企业家四个成长阶段空间信息数据库,本文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复杂网络模型,在对企业家成长时空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207个城市在企业家成长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在企业家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30个城市的职能进行了精准识别,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企业家成长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集中—分散的演化过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企业家成长最为依赖的空间载体;(2)企业家成长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等级层次明显,北京市以绝对优势成为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核心,其他城市在网络中的作用,即在中国企业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拥有企业家的数量,另一方面还依赖于其与北京市的联系紧密程度;(3)在30个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中,只有北京与宁波两市同时身兼两个角色,其中北京为成功兼创业型,宁波为成功兼奠基型。另外,上海、深圳、广州等7个城市为成功型城市;成都、天津、重庆等9个城市为创业型;西安、杭州、武汉等9个城市为教育型;无锡、绍兴和镇江为3个奠基型的城市。文章最后也提出了若干值得上海、深圳等城市在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我国大都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雾霾危机却暴露出大都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多重矛盾。从雾霾影响机制分析入手,通过空间结构诸因子的视角重新审视雾霾的形成机理。结果 发现,雾霾的产生在空间结构范畴内是人口、产业、土地、交通等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后果。反思雾霾危机下大都市空间结构中表现出的问题,以人为本的背离、落后产业的滞留、功能布局的偏离、土地利用的粗放以及生态空间的干扰均产生了负面效应。最后,基
我是城郊结合部的一名初中地理老师,由于拆迁借校办学,我校在前6年校舍硬件中是没有多媒体的,我在“一支粉笔画天下,三尺讲台说春秋”的教学模式中苦苦捱着!但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从网络上获取的知识比从课本上获取的知识还要多,他们会大胆地向教师提出不同的见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而多媒体应用是当今信息
土地整治是我国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整治的建设规模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土地整治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促进效应也越来越显著.本文以1999-2013年全国土地整治与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通径分析法,探究土地整治各个要素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着重考察了“十二五”时期(2011-2013年)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促进效应,并
工业生产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国家优化开发地区,其工业生产空间的演变具有特殊性。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GIS技术,精确提取了珠三角城市群1990、2000、2007和2014四个年份的工业生产空间信息,利用扩展速度与强度指数、分形维数、形态紧凑度指数和空间关联模型,定量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的扩展格局与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其扩展的驱动机制。结果
研究目的:从多元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本源入手,运用共生理论,构建以“以人为本、互利互惠”的生产空间重构路径,旨为其开展重构提供一新思路。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共生理论量化方法。研究结果:2010~2015年大柱村农业经营主体间两两共生度均大于零且不相等,其共生关系均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阶段;“农业企业—家庭经营主体”共生度不断增长,共生阻尼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大柱村农业生产的主导力量;共
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选取1995、2005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路网密度数据为评价指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安徽省路网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 显示:①路网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分布存在空间分异,总体从北向南依次降低;空间格局呈现由“(>)”形向“(彐)”形空间分布态势转变,在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地带构成路网最优区域;具有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高速公路、铁路指向性,不同研究阶
北京是我国博物馆发展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地区,同时也是国内博物馆发展水平和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作为世界人口、经济、文化和科技大国的首都,同时也是正在建设并即将成为著名世界城市的首都城市,北京不但要引领国内博物馆发展的潮流,而且需要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博物馆才能彰显其文化形象。目前,首都北京的国家级博物馆数量已不少,但真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博物馆仍还较少。首都北京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滞后的
地理学是旅游学的重要母学科之一,为旅游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营养和研究视角。旅游地理学是旅游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但现有的旅游地理学内容体系庞杂而边界模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且与旅游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内容多有重复,地理学的学科特色和知识溢出不明显。本文从地理学的四大传统(空间传统、区域传统、人地关系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出发,试图建构作为旅游学分支的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体系。区别
宜居城市是市民的理想与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心所在;宜居城市测评则是宜居城市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宜居城市评价方法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新趋势。全文共分为三部分,首先,结合作者所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比较分析了宜居城市评价的几种基本方法差异与优缺点,尤其分析了基于统计数据的客观评价方法与基于居民满意度评价方法的基本特征;接着,较系统分析了从宜居城市评价到宜居生态城市评价
遗产单体关注不利于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和“完整性”保护。为了厘清城市工业遗产群时空演替和“地方性”保护的关系,在比较并借鉴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业遗产群时空演变的“地方性”保护概念性框架,并对唐山市近代工业遗产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应注重遗存点关联性,通过时空演替分析,着力从遗产群建构、宏观可视性、形象意义认同、变化关系考量等介入,促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