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uctural control, U-Pb age, fluid inclusion and stable isotopes of uranium deposits of the Motianl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7年3月3-5日东北地区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700hPa湿Q矢量散度场分布和K指数分布对于暴雪落区的指示强,两诊断量中心值区域与暴雪区域基本吻合;降雪过程之前500hPa有强干冷空气与高空槽密切配合,高低空急流切变的有力配合为暴雪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由西南向东北移动加深的低涡是触发本次暴雪天气发展的关键因素,强劲的
基于湿位涡(MPV)诊断分析和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本文对2007年11月一次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北上造成青藏高原暴雪的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螺旋云系移动至高原东南部受陡峭地形抬升与高层北侧下滑的干冷空气(MPV1正值带)的交汇是导致这次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由于等熵面密集且明显倾斜,在降雪区上空附近大气弱稳定区,负的MPV2对总湿位涡MPV的贡献超过了MPV1,SVD得到较大增长,同
以CAPS(Centerfor Analysisand Prediction of Storm)研发的ARPS模式(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V5.2.4)为基础,结合我国多普勒雷达资料,模拟2001年7月13日安徽省的一次暴雨过程,采用3DVAR(3-demensional variationaldat aassimilation)同化方法,做
本文利用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12日至13日华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计算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及强迫方程计算的ω垂直速度诊断量进行诊断分析。结论显示,湿Q矢量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湿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可作为预报降水的指标,ω的负值区也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二者对比,在中低空ω的诊断效果要优于湿Q矢量,湿Q矢量对于中尺度的诊断效果相对于ω来说较差,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际大气中
针对2008年6月广西地区的一次强降雨过程,本文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开展了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的三维变分同化对于暴雨过程模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RF-3DVAR能够有效地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同化后使得模式初始场包含有更详尽的中尺度特征信息,进而显著提高模式对广西大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有效地
本文基于TIGGE(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TIGGE)资料,针对2007年7月川渝地区和山东地区两次不同环流形势背景下的较大范围强降水过程,研究分析了ETKF适应性观测敏感区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环节。试验结果显示,利用ETKF方法能够得到其敏感区识别的可以理解的合理结果,具体结果如下:1)在实施计算中使用适当分辨率和范围的集合预报
综合利用卫星、雷达、NCEP等各种资料,分析了两广地区前汛期一次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物理量场特征,发生发展情况,并结合闪电资料,得出降水和闪电有一定的相关性。雷达回波,卫星云图,雷电监测资料等为我们研究暴雨提供了方便。
为了解2008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前兆性规律,利用层次预测法分析德安县2008年1月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降雪日数、月日照时数以及历年冻雨日数。结果表明:月平均气温、月降雪日数、月日照时数以及冻雨日数前期均有明显的前兆性规律。月平均气温在2002年进入g3层次,2008年与前一个进入d3的低点相差长达31年,预示着2008年很可能出现低温;月降雪日数在1992年出现d3层次值,2008年与
会议
已有的研究表明扬子板块西北缘、东南缘均发育大量新元古代岩浆岩,但其西南缘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却少有报道.云南哀牢山带处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带内零星出露一些呈透镜状、豌豆状或碎片状的变基性岩,目前对它们的分布特征、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环境仍不明确.本文对采自哀牢山群中的变基性岩(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哀牢山带斜长角闪岩的形成年龄为803±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