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思想道德发展的现状与启示

来源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北京市中小学生家长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和发展水平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市中小学生家长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现状、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行为习惯水平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协作,增强家长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开展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的共同课题。为配合“北京2006年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借鉴境外青少年学生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本文对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学生公民与道德教育从其发展概况、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以及对中国内地学校的借鉴和启示等几大方面进行了综述。
德育研究对推动德育实践,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对“九五”、“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所制定的课题指南和批准立项的课题目录等资料的粗略统计与分析,发现了近十年来学校德育研究的重点、热点和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未来德育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德育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2.德育研究对象要包括全体未成年人。3.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上
教育对子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教育让无知者变得博学、怯懦者变得勇敢、野蛮人变得文明。在这个世纪,实施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通过这一改革,教育将培养出幸福、博学、拥有个人责任感和人际责任感的全球化公民。批判性的、强劲有力的思想一旦转化成教育改革的行动,将会比金钱和政治更能改变人类世界。即使人类没有从本质上被教化,它也会转化为协调和和平解决问题的动力。提到在全球范围内解决问题。无障碍的自
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一种关爱、有责任感和尊重的文化氛围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在孩子的青少年时代就夯实培养良好品格的基础。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公民价值观,本文将介绍一种全新的协同性的教育方法。“美德在我心”青少年品格教育项目是一种系统的、积极的日常教学课程,它能够帮助4—7岁的孩子养成美德。它也为学校的任课教师提供详细的课程计划以及一些活泼有趣的教学素材,比如故事、歌曲、游戏和艺术活动等。迄今为
本文阐述了信息化时代公民社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信息化时代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公民教育的内容的“人性教育”,介绍了三育大学校关于人性教育的经验。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公民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与教育新课题,正在取得多方面的可喜进展。但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公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教育的战略重点和实践操作路径不同。因此,准确把握中国民族文化背景和国情,明确当代中国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时代命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科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在“中学综合科学素养教育模式研究,’课题指引下,从培养高层次国际型、领袖型、创新型优秀人才必备的科学素养出发,对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立足于科学学科教学,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以及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学科学素养教育模式。
学科教学,是学校进行公民教育的关键环节。本文以一节生物学科的课例为载体,呈现了教师站在关爱生命的高度,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以学生参与实践体验为主要途径,通过学科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促进学生公民素养提升的教学实践过程。从而归纳出我校的做法:把学校生活作为简化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创造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学科教学中落实“三重”,即重贴近学生生活、重参与实践、重
随着公民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关注,为使其从学术性的理论观点与思维框架的层面转化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有效事件,本文提出了将公民教育课程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文首先阐述了“公民教育与传统文化”分论坛中关于培养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要观点,分析了论坛中涉及到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引导公民教育的培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