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认同:国家战略在民族地区的文化融合--对甘孜藏族自治州森林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全球视野看,边疆和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政策的推进和有效执行,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认同.理解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认识到当地人民对于上层法规政策从熟悉到信任的过程,也是认同建立的过程.以森林文化为例,出于信仰原因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是藏族的文化传统之一.本文通过对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森林文化的考察,对当地圣树崇拜、树葬习俗的思考,分析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信仰,与神树传说、《水树格言》等民族民间话语的想象与互构,提出要立足当下、重新思考森林与人的关系.森林不仅是发展的客体,也是都市文明和现代化的根基,是社会生命、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载体,是跨越古今中西的生命共同体.树立基于森林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的理解与对话,这也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在发展主义的大潮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景之下,在政府的“鼓励与诱导”下,双海子裕固人转牧为农,从草场放牧入转入耕地种田.栖居在明花,从最初“自然地栖居”(老家莲花),到“被栖居”(移民搬迁),再到最后立足于双海子村,双海子裕固人经历了环境、生活世界的变动,经历了身份的转换,经历了生计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变迁”.在这所有的“变”中,双海子人实现新家园的重建,经历了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全面整体的系统工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是“人”与“物”相结合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要突破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发展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建设道路,使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各民族地区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文化传统,民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
壮族代耕菜农是身份与职业都较为特殊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海口壮族代耕农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其“离乡不离土”的他乡代耕模式,既体现输出地生计方式的延续,也彰显菜农他乡生活的新探索.城市边缘的居住空间和谋生技能,使海口壮族代耕菜农不仅面临对城市陌生生活的融入,而且面临对他乡农业耕作模式的适应.具体而言,壮族代耕菜农他乡的经济适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新空间环境下身体和生理的适应;二是对他
2020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南疆“贫困群体”的精确扶贫与脱贫成为重点、难点.笔者以和田地区民丰县、于田县13个贫困村及“贫困群体”为调研对象,发现在扶贫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贫困群体”呈现出脱嵌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镜像.必须克服“贫困群体”脱嵌式扶贫体系导致的困境,为下一步的再嵌入提供可能,从而使“贫困群体”能真正成为反贫困的主体,享受扶贫的实惠和发展,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土社会正在经历快速而深刻的转型,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迁,乡土的流变性导致空间和文化的双重转型.因此,超越乡土的研究视角应运而生,出现了由村落(社区)向区域(流域)和道路(通道)等对象拓展的研究趋势.当前以江河流域及其周边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进行旅游开发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广泛趋势,使东道主社会发生了由封闭空间向流动空间的转变,并伴随“农业-旅游”场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贫困问题是衡量和表明国家整体实力的硬指标.也是现阶段所有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对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带来了巨大威胁.如何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步入小康社会现今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人类共同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扶贫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解决了国内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
黄河南蒙古族位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因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与藏族类似,经常被误认为“藏族”.这不仅对民族认同不利,也会影响当地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针对此现象的出现,当地政府采取“国家在场”的方式,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及掌握的各种资源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并用此方式强烈的表达了国家意识,这种表达也得到了地方社会的积极的回应,使当地蒙古族恢复民族记忆、重拾民族文化、发
克木人是生活在中南半岛的土著居民,学界认为其属于孟高棉语诸民族之一,人口约50万,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我国克木人集中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老、中缅边境线上的19个自然村(当地人习惯称为“寨子”)中,人口总计3200人左右.学者们普遍认为克木人是古代濮人的后裔,与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同属孟高棉语民族。尽管当代分布格局己经发生变化,各民族(族群)间己变得彼此陌生,但为了落实国家
会议
这不是一篇以族群研究或族群关系为主题的文章.本文希望从田野资料中获得两组“自我”描述的词汇中,讨论生活在四川省西北部金川县1山川河谷间的一个少数群体如何基于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描述自己的社会.尽管强调本文的主题不是讨论族群,但是巴斯(Fredrik Barth)从关系角度对族群的既定对本文的分析至关重要.巴斯提醒人们警惕一个族群等于一个文化等于一种语言,更提醒人们警惕社会等于排他性的族群单位.对于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