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约占我国全部死因的1/5~1/4.虽然现代医学在近百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存率仍徘徊不前;除宫颈癌与乳腺癌以外,其余恶性肿瘤的筛检效果均被认为属不明确或无效之列.研究并寻找一种天然、无害、易为人群接受且效果明确的肿瘤预防药物或食品是目前肿瘤预防研究中关注的热点.目前有人将维生素A、C、E及β-胡萝卜素等维生素类药应用于人群食管癌及肺癌的干预研
【机 构】
:
310009,杭州,浙江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 韩国癌症中心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约占我国全部死因的1/5~1/4.虽然现代医学在近百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存率仍徘徊不前;除宫颈癌与乳腺癌以外,其余恶性肿瘤的筛检效果均被认为属不明确或无效之列.研究并寻找一种天然、无害、易为人群接受且效果明确的肿瘤预防药物或食品是目前肿瘤预防研究中关注的热点.目前有人将维生素A、C、E及β-胡萝卜素等维生素类药应用于人群食管癌及肺癌的干预研究,微量元素硒在肝癌高发区被用作肝癌预防,还有人将阿斯匹林用于大肠癌的预防,但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报道.本文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高危人群)和肠腺瘤史者(肠癌高危人群)年双盲法干预试验和后续的随访,①验证并评价高丽参对胃癌及肠癌高危人群预防效果;②进一步评价高丽参长期低剂量在人群中服用的安全性:③评价高丽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及肠腺瘤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④研究并寻找胃瘤、肠癌预防的中期指标,为胃痛及肠癌化学预防研究的化学干预药物的有效性提供快速、简便、敏感的早期指标;⑤阐述各种生活习惯、饮食及环境中胃癌及肠癌的高危因子及保护因子与高丽人参的交互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研究成果表明,癌变是否发生取决于正常的细胞周期是否发生持久性的紊乱.异常细胞周期易使基因组发生突变的细胞无法正常进入凋亡,反而失去控制地不断增殖、积累突变,最终导致癌变的发生.现已知姜黄素具有确切的抗癌作用,其作用的发挥与它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有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姜黄素对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抗增殖的作用机制,本文动态观察了其对HL-60细胞周期的影响.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一类与人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病相关的γ-单纯疱疹病毒.到目前为止的研究发现,EB病毒有5个潜伏基因可能与B淋巴细胞的转化相关,包括核蛋白EBNA-1、EBNA-2、EBNA-3A、EBNA-3C和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此外,核蛋白EBNA-LP可能调节B细胞的永生化[1].其中唯
细胞凋亡是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和病理状态中细胞自主性死亡的过程,由一系列有关的基因协调控制,这些基因被称为凋亡相关基因.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对揭示肿瘤发生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并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人肝癌细胞株HCC-9204为实验对象,采用多种方法(如阿霉素、紫外线等)成功地诱导了HCC-9204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建立了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构建肝癌凋亡细胞的λgt1
本研究以组织化学方法为主要手段,对胃癌细胞的功能分化状态与浸润转移特点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对胃癌进行了初步功能分类和预后随访观察,旨在揭示胃癌细胞功能分化的特点及其在局部浸润和远隔转移扩散中的意义与内在联系,从癌细胞功能分化的角度,探讨胃癌女性生殖器官(卵巢)转移和肝脏转移形成的机制,弥补目前单纯形态学研究的局限性,在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层次上,深化对胃癌生物学本质的认识,准确把握胃痛浸润转移扩散
近年来,对肿瘤疫苗的研究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多数肿瘤细胞低表达或不表达B7分子是逃逸抗肿瘤免疫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制备了小鼠肺癌细胞株与活化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研究了其融合细胞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人类DNA错配修复系统至今已克隆了6种基因,它们是hMSH2、hMLH1、hPMS1、hPMS2、hMSH3和hMSH6(GTBP),分别定位于染色体2p、3p、2q、7p、5q和2p上.已证实遗传性家族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与这些基因改变密切相关.MMR基因功能缺陷是遗传不稳定或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重要机制.有报道肺癌组织中存在M
肿瘤细胞通常用有血清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但血清中的成分复杂,如补体、血液凝集因子、生长因子及许多未知的物质,且不同厂家的血清其成分亦有差异.无血清培养技术则使细胞在消除血清未知因素影响的条件下生长,对于细胞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细胞分泌产物的研究及观察生长因子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本文以DMEM和Hams F12为基础培养液,加入7种生长因子、激素及营养物质,配制成
负显性突变型p53是肿瘤发生的最常见基因改变.基因治疗曾建立野生型p53方案,就是针对负显性突变型p53基因的.文献报道野生型p53 cDNA导入人肿瘤细胞,显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1].有学者也注意到鼠p53第172密码子的突变(相当于人175密码子的突变).表达p53-172亮氨酸的突变型转基因鼠出现乳腺小叶腺泡发育不良,在化学致癌剂作用下生癌延迟.以前的研究曾证实,p53-172亮氨酸突变型导
肝癌的发生、发展目前认为亦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寻找肝癌差异表达基因,并确定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肝癌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ifferential displa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已克隆了6个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癌旁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的基因片段,现作一报告.
在人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肝癌较多见,而肝内胆管细胞癌(ChC,包括肝、胆管细胞混合型癌)比较少见,占8%~10%[1].长期以来,人们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了解甚少,有学者认为与中华分支睾吸虫感染有关[2,3].近年来研究证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与乙肝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4].90年代初发现肝细胞肝癌(HCC)的发生除与HBV感染密切相关外,也与HCV感染有关;那么肝内胆管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