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中出现的问题--以儒学“礼”为例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文化自信的口号被提出,民族意识和文化凝聚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国学热”也随之而来,“国学热”也随之而来,中国全社会掀起一股复兴国学的热潮,但其中存在着不分良莠,泥沙俱下的问题.国学以儒学为主流,而礼又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礼顺应人性而产生发展、因政治化和僵化衰落的过程可以看出当下“国学热”的问题,并为当下“国学热”中内容的筛选,传承方式的选择以及如何进行创新提供重要的参考.
其他文献
修辞,作为一种积极的言语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之一种,无论是其组构要素,还是其运动过程无不处在一定的空间中,并受囿于空间.因此,不同的地域空间,因所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其民众所持修辞理念、所用修辞方法、及因此而形成的修辞现象也会各有不同.修辞的地域性研构想即拟从空间角度,应用空间场域的批判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修辞的地域特征,探讨在地域及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修辞现象、修辞规律.
本文从语构、语义、语用、修辞四个维度对“厉害了+X”构式进行分析,然后阐述了“厉害了+X”构式快速传播的驱动因素:“厉害了+X”构式的表达迎合了大众心理;“厉害了+X”构式与图片结合成表情包,拓宽了传播渠道;“厉害了+X”构式的快速传播得益于各种传媒的助推.
关于外国学生认知汉语声调的顺序,学界有三种顺序提法;诸多研究表明各国学生认知汉语声调的顺序呈现个性化色彩;还有研究表明汉语声调的学习顺序还存在动静态研究的差异.因此,外国学生认知汉语声调的顺序个性化差异大于共性,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外国学生认知汉语声调的顺序.需要针对不同语言背景的外国学生进行声调教学的个性化顺序研究.
“葛优躺”作为一个网络新词语,可以适用于多种语境,表达不同语义信息,句法功能比较复杂,受“模因”论的影响,出现了“仿体”、“变体”,其流行原因在于:高度凝缩而又来源悠久的词形,生动传神而又高度概括的语义,标新立异而又从众模仿的心理,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实际,自媒体时代使用微信表情的驱动.
中国古代先民在对外在世界和自身的观察中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观念,对比的娴熟运用导致对偶的自然产生.而以偶为美的美学偏好从另一个方向促成了对偶辞格的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是,汉语和汉字的独特性为对偶辞格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本文根据《史记索隐》“(进)音进”,证明《史记·孝武本纪》中“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的“进”,在《史记索隐》所据本中,本不作“进”,“进”为讹字;从不同角度,试图论证这个讹作“进”的原字是“薦”.
本文讨论新媒介背景下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研究对象主要是信息网络时代产生出来的新词语,以及借用现代汉语的原有词形表示出来的网络语境中的新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词语的形式丰富,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二是词义变化的方式、类型和修辞的关系.三是新词语对现代汉语原有的词汇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同音词的增加,同义词的增多.四是新词语的构词和造词分析.造词上以修辞格仿词和类推法、简缩法最为常
清朝,通俗小说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由于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制定,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将精力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对这个时期的文人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清朝的一些文化政策和举措对文人小说发展演变的直接作用是前所未有的.科举考试推动文人创作小说;文字狱促使着文人创作内容的转变;图书编纂、小说禁毁更是打击着文人创作小说,在这种情况下兴起的考据学也诱发了文人创作才学小说.这些因
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作为中西戏剧中的熠熠明珠,均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梦幻与现实的相辅互生”是二者共同的核心主题,在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上存在诸多值得平行比较的共异性.论文从作品本身与戏剧艺术的有机结合、时空架构对社会现实的彰显、艺术加工和人物塑造的灵奇高妙比之激越夸张、文学语言上二者细腻精妙与鲜明生动的差异、藉由发掘美学奥秘的契机探寻现实与创作的有机平衡等五个角度对二部剧作
修辞是人类有目的的理智行为,修辞理性是修辞活动的基础.理性是西方修辞学的劝说基础,是修辞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西方修辞学讨论最多的命题.习惯上说,中国现代修辞学借用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框架,但不知为何却忽视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连修辞理性的核心——修辞式推理,直到1991年罗念生的《修辞学》中译本出来之前,都不知道有此一说.修辞式推理不管是对于修辞学理论、结构,还是改革、创新,都相当重要,不能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