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陀角附近砂质海滩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

来源 :2013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对2011年8月在位于长江北支口门江海交汇处的圆陀角附近砂质海滩采集的表层底质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获得了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峰态、偏态等粒度参数数据,结果显示该处沉积物颗粒较细,以细砂级占优、分选性较好、正偏,这与海滩沉积与沙坝-沟槽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运用Gao-Collins二维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模型模拟出沉积物净输运趋势:圆陀角附近砂质海滩的表层沉积物整体呈由海向岸输移的趋势,与盛行风向、波浪走向一致,其中潮水沟中的沉积物粒径趋势比较显著,这种泥沙输移趋势显示波浪是重要的影响动力。靠岸区域受地形影响,通过海堤反射波浪的作用,沉积物有自岸向海输移的趋势。而通过对圆陀角近岸海域一系列沙坝的遥感影像的提取分析,发现沙坝的发育走向基本与海岸线方向平行,且前端都发育有沙嘴,并不断向东南方向延伸。遥感影像反映出在较长时间周期内,圆陀角近岸海域是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泥沙沿着海岸线自北向南输移。在波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下,长江北支北翼的圆陀角附近海岸泥沙总体向岸、向南输移,是造成长江北支快速淤涨的重要泥沙来源之一。
其他文献
干旱区地貌是包括风、水在内的多种侵蚀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干旱区河流与沙漠的地貌组合关系及其交互作用,认识到河流地貌作为基底床面为风沙地貌的发育提供场所和物源,以及沙丘与河道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但尚缺乏全面的数据予以支持。本文利用遥感数据、ArcGIS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北方10个流域和12个沙漠(沙地)河流水系的相关形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流域地貌结构上,
会议
会议
本文主要介绍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黑龙江中游的古水文网变迁及平原形成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首次完整、系统提出由于下黑龙江溯源侵蚀,切穿了小兴安岭,袭夺了上黑龙江和结雅河,形成黑龙江的袭夺水系。袭夺原因主要由于新构造运动。三江平原明显下沉;西小兴安岭的孙吴裂谷上升为山地,阻断了上黑龙江南流,被下黑龙江溯源侵蚀而袭夺。下松花江溯源侵蚀切穿佳—依分水岭,袭夺上松花江、牡丹江而形成松花江的袭夺水系。上松花江与牡
采用7 种前处理方法对南京泰山新村下蜀黄土剖面30 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以探讨不同前处理方法对下蜀黄土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方法A(未做任何前处理)和方法D(加盐酸处理)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都呈单峰分布特征,而其它5 种前处理方法处理后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都呈双峰分布特征,而且在双峰曲线的细粒端还存在一个很小的超细粒组分。(2)下蜀黄土中含有一定含量的有机质,尤其是古土壤层中的有机质含
会议
本文所研究的风蚀坑发育在正蓝旗的固定沙丘之上,长轴走向为WNW-ESE.通过对其表面气流及输沙过程的观测发现:研究期间,风向以WNW为主,总体上气流从入风口到坑后积沙区丘顶,经历了分离减速、辐合加速、辐散减速三个阶段,但入风角的不同会引起气流进入坑体后扩散形式的差异.气流的方向与速度在不同地貌部位的差异,导致了输沙强度的不同,输沙强度的差异对地表形态起到了改造的作用,而地表形态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气
会议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河流的径流量呈现出显著减小的变化,并且对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域的河流,黄河流域径流量变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如何,黄河流域径流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它的贡献率定量研究尚未开展.该研究根据1950-2009年间的年观测数据,首先确定黄河流域七个区间(唐乃亥以上、唐乃亥-兰州、兰州-头道拐、
在鲁中南山地丘陵西北麓黄河南岸的平阴县龙桥村发现一厚达700cm 深厚黄土剖面,在其深度100cm、200cm、300cm、400cm、500cm、600cm、700cm处采集光释光年代样品七块,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完成,测年结果分别为26.1KaB.P、29.1 Ka B.P、36.7 Ka B.P、40.4 Ka B.P、42.1 Ka B.P、56.1 Ka B.P、77.0 Ka B.P.
会议
新昌地处我国东南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新昌地区很好地记录了白垩纪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尤其是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复合火山杂岩与火山—沉积岩系等地质记录,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该时期地质活动的全息档案馆;同时是复合型丹霞地貌的代表,在我国地学领域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新昌出露的复合火山杂岩包括复合岩体、复合岩墙、复合岩流、岩石包体等,主要出露在儒岙、镜岭、拔茅等地。火山—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