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现代化转型的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第一财经日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x158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视野下来审视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陷入困局的根本原因在于观念和利益的冲突.而这些不同的观念和利益,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仅仅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框架,还不足以来解释和指导未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因此需要从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视角来看待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功能泛化的金字塔型传统社会"向"功能分化的网络型现代社会"的演变逻辑才是理解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关键.要按照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要求,破除迷思,逐步建立"各归其位、各司其职、责权对等、激励相容"的国有企业现代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其他文献
2013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未成年人特别程序一章中正式确立了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弥补我国不起诉制度的不足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质上是恢复性司法理念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检察官的起诉裁量权.为了避免起诉裁量权的滥用,相应的刑诉法也规定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监督制约机制.本文对附条件不起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机制建设,应当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不增加诉讼主体,不增加诉讼成本,不超越检察机关职权,注意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彻底扭转以往打击至上的导向,坚持"帮人、救人"的理念,以审查逮捕程序的正当化为核心,着力构建并完善律师介入机制、非犯罪化处理机制、不捕不诉未成年人社会帮教管理等工作机制.沙区检察院2009年以来,在西南政法大学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下形成的上述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机制,
2010年8月,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及共青团中央六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背景调查制度.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和实施,该项制度日趋完善,并被赋予了更高的法律效力.社会背景调查是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的一项重要制度,对未成年人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有着重
为了体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特殊群体,新刑事诉讼法设立了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未成年人犯罪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既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制度创新,是我国未成年人检察制度的重要发展,也是检察机关对未成年这个特殊群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新制度初生,实践不足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应如何应对,才能有效贯彻好这一制度,体现制度的价值,作者从未成
修改后新刑诉法从立法层面肯定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制度.但在司法实务中,工作人员对社会调查的启动阶段、调查报告性质属性以及庭审诉讼等问题存有认识上的模糊.本文认为构建社会调查制度全程化运行、调查报告逐渐向庭审证据推进、增设庭前展示诉讼环节等可以让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制度日趋完善.
在本次新刑诉法修订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特别程序中的一章被单独列出,目前,理论界和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探讨也在日趋深入,本课题旨在以分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实际为依托,结合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的特别规定,对检察机关适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诉讼程序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具体适用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配合、完善新刑事诉讼法适用的具体建议方案.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更好地对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的思考和探索,社区矫正进入他们研究和尝试的范围.2011年修正的《刑法》修正案(八)和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都对社区矫正作出了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成为一项法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但是,法律的规定过于粗疏,操作性不强,以致目前未成年犯适用社区矫正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意欲完善社区矫正,保护
新刑事诉讼法设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从减少未决羁押的角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该制度的设立契合"少捕、慎诉、少监禁"的工作理念,是减少未成年人审前羁押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值得研究探索.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我国强制措施改革的一项重大进步,同时对于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制度已经确立,如何真正贯彻落实仍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思考和探讨,并制定实施细
涉罪未成年人的观护帮教制度是涉及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局、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以检察机关的视角切入,探究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制度的运行状况,通过流程梳理、数据分析指出当前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外地未成年人数量众多、难以落实观护帮教、检察机关对作出相对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缺失衔接性的帮教等制度盲点;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现有制度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法律政策交叉、司法能动与法
2011年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确立了一定条件下的股权善意取得制度,随着该司法解释的颁布实施,又掀起了一个讨论该制度的小高潮,使得对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探究从理论延伸到立法,甚至到司法实践的回应与检讨.本文首先肯定了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价值,对有限公司股权善意取得的现行规范进行了分析,认为立法并未固定股权流转的模式,这不属于法律漏洞,应该在私法自治的精神下还原学说的工具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