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液运行循环模式与太阳病关系探讨

来源 :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ndu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将水分为饮的水和饮食物中的水两类,探讨了两类水在机体内的运行循环路径和规律,水液运行走向分为四个途径分别是灌溉滋润全身内外、渗入血脉成为血中的水、被阳气气化为津液及变为尿排出.水液运行与太阳和太阳病关系密切.
其他文献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之一.西药治疗需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和停药反弹.传统中医学历代医家均对本病有详尽而不同的阐释.本文依据中医学各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对其有机整合,形成"一体化"治疗方案,从而解决慢性失眠临床中实际问题,以求最佳疗效.
本文在同门阐述晁师“风咳、风哮”的基础上,简介其从风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经验,通过分析两病例,自始至终贯穿“以风论治”思想。同时风常兼寒,肺叶娇嫩,易被邪侵,咳嗽总属风邪犯肺之证,应以辛温解表宣肺为首务,正如初诊后外院复投寒凉之品,阻遏肺宣发肃降功能,则见病情加重。四诊时因外感诱发病情加重,兼见热象,酌用少量清肺,如鱼腥草、金荞麦,以清中兼透,并喜用白茅根、瓜蒌,引热下行,从二便出。诸症减轻,病情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寿命也随之延长,然而人口老龄化趋势也越来越严重,老年痴呆症患者也逐年增多,老年痴呆症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对于老年痴呆的研究对于人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人们已经在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将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并从中西医两个方面来阐述此病病因病机及治疗药物,充分发挥中西医药治疗的各自特点,并进行中西医
总结王邦才辨治难治性高黄疸经验.提出引起本病的病因不应囿于湿邪为患,要重视热、瘀、痰、虚.本病的发生多缘于湿、热、瘀、毒互凝肝络,脏气闭塞不通,形成瘀浊内阻,阴阳乖违,寒热并见,虚实相兼的复杂病机.诊断上不必囿于阴黄、阳黄之分,而是病证结合,先辨病,再辨证.治疗上重视仲景治黄经验,善于运用仲景方药,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及有效方药.
“四逆散”之条文《伤寒论》中仅一见,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4味药组成。方中柴胡苦平,微寒,疏达肝气,升脾胃之清阳;积实辛苦酸,微寒,泻热行气,降脾胃之浊阴;白芍苦酸,凉,益阴血,敛肝阴,缓中调胃;甘草甘平,益太阴之气,缓急止痛。柴胡配枳实,两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浊,疏达阳气,宣畅三焦气机;柴胡甘草同用
喘证是由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本文以"喘"为关键词,通过研究总结《伤寒论》辨喘脉证并治方探讨治喘的理法方药。前后共14条文,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太阳阳明合病及误治变证等7首方剂: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栀子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等。
阳明篇以实热证为主,但虚寒证同样不可忽视。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提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反应出阳明胃与太阴脾病变的一般规律,但使得一些人片面的理解为阳明只有实证,而忽略了阳明中的虚证,从而不能更好的理解阳明篇乃至《伤寒论》的内容。仲景在阳明篇对中焦虚寒证“胃中冷”论述的不多,但却将中焦寒证贯穿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始终,在六经传变中各有表现和特点,应该横向理解,纵向联系,从而更深刻的掌握中焦寒
李国栋先生对于仲景条文着力甚多,网上发表很多有关仲景之理法的个人研究,笔者从中得益甚多,浅议白虎汤非阳明方亦是受李国栋先生启发及李国栋先生指导下才得于成篇,采用仲景之言讲仲景之理的方式,破除传统中医认为白虎汤证是阳明气分热证,白虎汤属阳明方的观念,论证白虎汤其实是少阳方.
温清饮在临床上使用了400余年,在清代以前主要治疗崩漏出血,调经止带,因该方既滋阴养血,调理冲任,善于治病求本,奠定了温清饮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在拓展应用方面,日本领先于国内。温清饮由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而成,可奏温清并用,攻补兼施之效,现临床上已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由血热蕴结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如银屑病、座疮、湿疹、尊麻疹、白塞病、复发性口疮、皮肤瘙痒症、带状疱疹等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如高血压、
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与六经阳明证关系密切,六经辨证完全包含了卫气营血辨证。阳明证之治疗总则为透表,清热,滋阴。阳明病初起或太阳温病用透表,阳明中焦热盛用清热,阳明下焦热盛出现腑实证用下法清热,如伤少阴太阴阴液,则需要滋阴,温热易伤津,故温热病需要处处顾护阴液。对于阳明热盛伤阴证,用滋阴清热药物治疗。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及黄连阿胶汤的滋阴清热法在后世温病理论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