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与教学工作关系新途径

来源 :2013年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的定位,结合高校科学研究在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实验活动、毕业环节中的应用实践,与时俱进,明确科研与教学关系,为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进行了三个方面阐述.本问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认识以及为教学和科研共同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引入了"公共精神"的概念,成为此次课标修订的一大亮点.相比过去,公共精神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所指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转向关涉公共素养、政治素养以及法律素养三个方面.同时,培育公共精神的德育新目标挑战了"权威""有限""静态"的现代课程观,激发了人们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更多期待.
"2011计划"的实施对提升高校自身科研水平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将介绍"2011计划"的基本情况,阐述协同创新理论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国外案例——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对中国高校协同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的"2011计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行业特色大学具有明确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及相应学科特色,应充分认识到"2011计划"对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的重要意义,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推进协同创新.
阐述要推动高校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适应当代科技发展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素养、广博的知识面和较强综合能力的高校科技管理队伍;对高校科技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科研管理系统建设方案,通过云存储、云推送等服务实现科研活动的在线审查、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高效协作、科研管理信息的即时通达及科研成果的有效转换,推动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管理效率.
协同创新已成为我国高校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高校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支撑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与互动,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面临并需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北京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整合优化校内外创新资源,探索实践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本文通过总结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特点、优势
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队伍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关注,各高校对于人才的追逐和竞争日趋激烈.文章主要介绍了高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着重阐述如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文章分析了科研绩效考评的现状和信息化管理的趋势,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阐述了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科研绩效评估,并对进行了分析探讨.
职称评定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关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政策调控的作用十分明显.随着高校科技工作的迅猛发展,高校晋升职称中科研业绩如何审核已经成为科研管理的重头戏.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职称与科研的关系,认为在高校全员投入科研的环境中,设置职称科研条件是促进科研工作、提高人才素质的政策杠杆;其次,提出高校各级职称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认为各级职称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有差别的,是分层发展、递补的;再次,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发挥好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是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骨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要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保证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对口支援等项目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