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来源 :2011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明确,近年来研究根除H.pylori可使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H.pylori感染的大鼠模型,探讨H.pylori感染对大鼠血小板活化及凝集的影响。方法:1. H.pylori菌株及培养:H.pylori标准菌株SS1(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王蔚虹教授惠赠)接种于含10%去纤维素羊血的琼脂(OXOID, England)平板培养基上,于37℃,微需氧环境培养48小时。H.pylori菌落直接收集在浓度为3.7%的灭菌心脑浸液(OXOID, England)中,调制菌液浓度在1×108CFU/ml的混悬液,半小时内灌胃。2. H.pylori感染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6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20只,屏障环境饲养(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研究所购买及饲养),环境温度控制在20-22℃, 12/12hr明暗交替,标准商品化动物饲料饲养,随意进食水.适应环境2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S组)及H.pylori感染组(Hp组),分别予以0.9%生理盐水1 ml及H.pylori混悬液1 ml灌胃,每日1次,共3天。3.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及乏血小板血浆。4.确认幽门螺杆菌定植。5.测定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6.血小板凝集实验:采用血小板凝集仪(Steellex, LG-PABER)检测。富含血小板血浆0.3ml室温在持续磁珠搅拌下,分别加入腺苷二磷酸2ul( ADP,终浓度5mM)及可溶性Ⅰ型胶原5ul (Collagen Ⅰ, BD, USA,终浓度10ng/ml)刺激富血小板血浆,检测5min血小板的凝集率。测定乏血小板血浆在上述同样刺激下的血小板凝集作为阴性对照。结果:1.大鼠H.pylori感染的鉴定:10只H.pylori灌胃组的尿素酶及W-S染色均为阳性,10只生理盐水灌胃组的尿素酶及W-S染色均为阴性。提示本实验H.pylori组10只大鼠H.pylori均定植成功。2.血小板表面P-selectin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率在Hp感染组为(41.94±4.67)%,生理盐水组为(24.11±4.55)%,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SD大鼠感染H.pylori能够诱导血小板活化,增强血小板对刺激的反应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2例老年DLBCL的临床特征,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本组52例DLBCL,中首次就诊有B症状者17例(32.7%),临床分期Ⅲ-Ⅳ期者30例(57.7%),年龄调整IPI中危~高危者29例(55.8%)。以CHOP为主要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32例(61.5%)。患者ECG异
目的:观测面神经损伤后应用不同修复方法的疗效差异,寻找一种理想的神经修复方法,为临床面神经损伤患者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将50只家兔的左右颊部共100侧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A组:切除5mm面神经颊支,用等长的耳大神经移植。B组:在A组的基础上,于术中、术后第1、2、3、4天分别在局部注入2000u的神经生长因子(大连司威特制药有限公司制)。C组:切断面神经颊支,原位行端端吻合。N组:对照组。术后饲养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HP在胃窦及胃体的分布情况与内镜下病变特征及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筛选需行胃体HP检测的患者内镜下特点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HP检出率。方法:考虑到幽门螺旋杆菌发生胃体移行后,胃体炎症仍然会明显,故选取镜下胃体发红明显的患者(排除肿瘤、重要脏器疾患,年龄>18岁)。2009年12月~2011年4月期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的287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52
目的:调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Low-Dose Aspirin,LDA)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LDA相关消化道症状的发生情况,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2009年5月1日至2011年4月15日期间,随机对北京积水潭医院服用LDA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477例患者进行上消化道症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服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基础疾病、既往消化道病史、危险因素、上消化道症状及症状积分等,并
文章介绍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症状,并结合病理指出本例巨大食管溃疡与另一种罕见疾病食管黏膜剥脱症的镜下表现类似,鉴别诊断为后者可有仓促进食,强行吞咽过硬、过冷、过热食物病史,立即入院监护及治疗,过程顺利,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急性逆行胃电刺激对肥胖患者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单纯性肥胖患者16例,男女各8例,体重指数BMI≥30g/m2。通过心率变异记录仪、心率变异分析软件分析获得代表交感神经活性的LF、P1、LF/(LF+HF),代表迷走神经活性的HF、P2、HF/(LF+HF)和代表交感迷走神经活性平衡的LF/HF等数据。研究连续进行4天。第1天,使用临时心脏起搏系统(Mode16416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采集自2005年2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我院出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35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无内镜诊断资料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非NSAIDs组(n=255)和NSAIDs组(n=103),比较两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危
本例患者由钩虫病致消化道大出血,简要介绍了钩虫感染的临床症状,分析了误诊原因,同时对此病的正确诊断进行了总结。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有2年贫血史,无化学药品及其他毒物接触史,无偏食及特殊饮食习惯;此次因低热、黄疸、三系减低来就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结果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巨幼细胞性贫血,原位溶血,予输血、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等对症治疗,发热停止,黄疸消失,血象明显改善;结合尿常规及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考虑为病毒所致一过性溶血性贫血,且为原位性溶血。红系减低考虑与维生素B12缺乏致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
目的:IBD为多基因复杂疾病,单个基因的多态性对IBD的致病作用有限。多基因关联研究是当前IBD遗传学研究热点,国内尚无IBD多基因关联研究的报道。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维生素D作用通路中相关炎性因子(VDR、DEFB1、TLR4、IRRF5)基因多态性与IBD易感性的关系,并拟对不同基因阳性位点之间的关联作用进行分析。方法:收集300例UC患者、158例CD患者及302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