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符号学视阈下的审美气论--程抱一的中国诗画语言研究

来源 :中华美学学会,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跨文化审美现象研究已经成为显学,在此背景下华裔法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程抱一的成果不容忽视.他对中国诗画书法艺术的研究融入西方符号学的方法,忠实于中国道家的审美气论传统,其中三元论构成对西方二元思维模式的超越,推进了审美关系的新自由.在此基础上,法国思想文化界对他的接受(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证实了道说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与正面价值.
其他文献
网络时代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点,人类社会如何在网络空间和平相处,并能将这把双刃剑的优势发挥到最好,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制定规则无疑是首选.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在此活动中,人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哪?本文提出"尊重——不相害"的传播活动原则,"尊重-不伤害"原则是今天最能获得全球共识的理念;"尊重-不伤害"原则是最契合网络时代传播活动要求的伦理原则;"尊重-不伤害"原则
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自身又是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态,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既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承传者,又是特殊的物质文化与特殊的精神文化的积淀者和彰显者.通过研究审美文化的主体化,深入把握审美文化主体性的特征和本质;从真善美的维度来看人才美的审美文化特征,人才的美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离开了人才的美,就无法理解审美文化的创造,也无法理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其本质,因为人才是真
在传统的美学与艺术话语体系中,对艺术进行定义往往基于审美的维度.而基于传统的艺术定义来考察现代艺术,却遭遇到挑战和颠覆.现代艺术实践让康德美学意义上的艺术定义受到了严重挑战,对艺术进行重新定义和界说就成为当代美学家或艺术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揭示艺术定义的观代转型话语逻辑,进而反思中国当代的审美经验话语建构,可以明确中国当下艺术发展的言说立场.
对于写生的高度重视,带来了宋代花鸟画的繁荣.通过潜心"审物"、"体物"以"求理"的宋代花鸟画创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宋人对"审物"、"体物"进行的系统总结,以及以"求理"为核心的理论构建,为中国花鸟画的繁荣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写实性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中华美学精神"需要经过语义分析以确定其内涵与外延."中华美学精神"的确切表述是"中华审美精神"."中华审美精神"及其归属的中华文化尽管博大包容并与时俱进,却有其确定的内涵.对"中华审美精神"作高度概括是美学重大课题.审美文化成为超越资本主义工业化历史的新发展观重要组成部分,它超出民族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提供全球化时代新型多元现代文明视野导向,对中国现代化弊端具有精神高度的纠偏与引领意义.从方法
宋明理学家往往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因此,他们都希贤希圣,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自己的学说.明儒万表提出的"反情还性"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宋明理学家认为,人人都有"性"与"情".一个人如果能够使情上升到性,则是圣人,而使情堕落到欲,则是小人.理学家们的"反情还性",反映了当时普遍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讲究"以物观物",而不是"以我观物",因此他们既能品味"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乐趣,也能体悟"富贵不淫贫
儒家在先秦"中"、"和"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和"这一范畴,它实际上支撑了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对法则基础的要求.在艺术创造与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情感与形式构成了中和之美的时空维度.就情感而言,"中和"就是经由艺术情感的"用中"臻达和悦之境,它表现为一种艺术审美的行为和过程,亦即"中-和",是艺术情感的时间性绽出,也是审美创造的必要条件.就形式而言,艺术审美中的"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多重因素的谐调统一、
本文分为三编:上编从莫里斯线的东西差别在探讨中国美学和文化起源和性质上有基本盲点.中国文化和审美起源正是从石片型的斤开始,由斤而斧而戉而钺,显示了自己的特色和辉煌.从中国美的起源的斤-斧-戉的演进,可以呈现了中国远古文化的美学的整体关联和独有特点.中编讲戉成为王权的象征,从而成为远古审美观念的核心,是与巫王的观天行动关联在一起的,地上的王戉作为王权象征的建立,是与巫王与天相的互动中,对天相的观念建
中华美学精神的"根本魂学用"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整体系统,也是其内涵构成、内容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所在,形成中华美学精神的五维一体构成;从其研究角度而论,立足于中华美学精神内涵特征与功能作用的发掘与阐发,着眼于寻根、固本、树魂、立学、致用的建设思路及其研究视角,旨在更好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中华美学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
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己经超越了其本身作为几种舞蹈形式的界定,而转换为精心设计的权力关系的隐喻。除了巧妙运用芭蕾脚尖舞和哑剧的性质,《白毛女》还别具匠心地灵活使用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的穿插编排来表现紧扣主题的故事情节。随着“独舞-双人舞-群舞”的进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逐步展开。由于观众观看舞剧时的主观性和个体性,编剧对个体与群体关系之处理与表现,于舞剧受众的接受有着重要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