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aby54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和非专业硕士研究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职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来自武汉市各大高校的300名09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
其他文献
研目的:编制《大学生移情结构问卷》,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移情的结构。研究方法:参阅国内外有关移情的研究,探索出移情可能的结构有移情关注、观点采择、个人忧伤、情绪感染、助人意愿、情绪共享、想象和模仿。通过个别访谈、专家指导等收集到90个条目,依据问卷编制的原则对这些题目进行评价、修改和删除,选取其中的60道题目作为初始问卷,随后在300名大学生被试中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对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
目的: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探讨硕士研究生未来取向的结构特征。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法,从理论上构建硕士研究生未来取向的概念和结构维度;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9所高校的778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实证中检验和修正硕士研究生未来取向的结构维度。
本研究旨在探讨Spielberger考试焦虑量表(TAI)在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适用性,验证其信度和效度。研究通过考试焦虑量表(TAI)和Sarason考试焦虑问卷(TAS),以及其他两个量表,对中国8所高校、37个少数民族的233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 TAI在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TAI总分、担忧性和情绪性分量表得分,不存在
成就动机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励其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力。近年研究显示,成就动机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工作的认知方式和行为风格,并与其心理健康紧密联系。然而由于缺少系统整合,制约了这些研究成果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为此,本研究立足于成就动机理论,整合2000-2009年间中国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结果,统合分析其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据此对"80"后
学业社会比较在初中学习阶段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初中生具有不同的学业社会比较方式。同时,作为一种间接经验,学业社会比较也对学业自我效能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取问卷法,选取343名初一至初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业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比较方式上,男生比女生采用更多的向下比较,而在比较结果上,男生在自我完善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比较、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自尊量表与成就动机量表对51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高自尊的大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更倾向于能力比较,而低自尊的大学生倾向于观点比较.高自尊大学生更愿意主动追求成功,而不是避免失败.(2)大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比较对成就动机回归效应显著,且自尊对成就动机的预测力大于社会比较.(3)自尊对社会比较和成就动机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
目的:探讨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贫困大学生复原力的影响,为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复原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Connor-Davison韧性量表、自尊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与78名贫困大学生复原力水平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1)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对贫困大学生复原力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受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但从两者相结合综合来进行的研究却不多见。我们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探讨认为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并不完全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而是通过影响人际关系等因素间接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以38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情绪调节量表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
为了解我国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问卷对19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本研究自编的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问卷信度与效度均较高,其4个因子分别是社会性外在获益、社会性内在获益、个体性获益和自我实现;(2)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总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男大学生对物质主义价值观自我实现因子的权重显著的高于女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总体水平及各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尊、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测量389名在校大学生。结果:(1)孤独感与自尊、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感与消极情绪具有显著的正相关;(2)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情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大学生自尊在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