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南段铜多金属矿构造控矿特征分析

来源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地球科学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th5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兴安岭南段地区为我国重要铜多金属成矿带,矿床(点)的产出和分布特征严格受构造控制,褶皱和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形迹。NE向区域深大断裂带为研究区的主体控岩控矿构造,与旁侧NNE、NW、EW向次级断裂构成复杂的网格状构造系统,矿床(点)主要分布于断裂结点处,表现出较强的分带性和递变性特征,构造复合控矿特征明显。研究区矿体、矿脉多呈不规则脉状、复脉状、透镜状产出,沿断裂带膨缩变化断续延伸。不同方向控矿断裂的交叉与分支复合部位,以及同一断裂的产状变化地段是找矿有利地段。
其他文献
通过XRD、EPMA和ICP-MS等测试仪器对四川虎牙雪宝顶钨锡铍矿点中白钨矿单矿物晶体进行了研究.测试分析结果认为:该区橘红色白钨矿与该区无色白钨矿和其它地区白钨矿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基本相似,橘红色白钨矿的颜色成因可能与较多含量的稀土元素有关;通过对该区白钨矿的风化面和新鲜面的稀土元素组成对比发现虎牙雪宝顶钨锡铍矿床中白钨矿稀土元素(REE)总含量相当高,为414.92~1467.14μg/g
第三纪青藏高原经两期隆升和两度夷平,第三纪末开始快速隆升,快速隆升分三阶段:青藏运动(A幕3.6 Ma BP、B幕2.5 MaBP、C幕1.7 MaBP),昆黄运动(1.2 MaBP、0.8 MaBP、0.6 MaBP)和共和运动(0.15 Ma BP-0).青藏运动C幕黄河中游诞生(1.7-1.5 Ma BP),1.2 MaBP中、下游贯通,同时开始了上游溯源加长历史,0.15 Ma到达共和盆地
摩天岭岩体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包体发育,主要为细粒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形态多样、大小不一,边界有平滑状、棱角状,与寄主岩石边界存在截然、模糊或过渡的特征。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出现碱性长石的黑云母暗色矿物眼圈及寄主岩的碱性长石捕虏晶。发育针状磷灰石。表明摩天岭环斑花岗岩具有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是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的混合。这种混合可能是环斑花岗岩形成的条件之一,而花岗岩基质也有强烈
辽东、吉南硼矿区有大量的镁橄榄岩分布,为了研究其成因及与硼矿的关系,作者就以辽宁营口后仙峪硼矿区的镁橄榄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镁橄榄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的研究,发现:(1)镁橄榄岩与围岩界线清楚、矿物组合稳定、岩石结构均匀、岩石化学具富镁难熔性高特性,为一超基性岩地质体,其来源于经过较大程度的部分熔融的地幔岩;(2)硼矿体对镁橄榄岩有着密切的空间上的依存性、岩性上的继承性。镁橄榄岩不仅是硼镁石型硼
通过1∶25万鹤岗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小兴安岭中南段摩天岭发现了具环斑结构的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环斑长石多呈自形晶宽板状或宽板柱状,少数为圆球状,大小不一,2-3.5cm,内核为肉红色碱性长石,外壳为宽约1-2mm的灰白色斜长石,有时也见无环的卵圆形斑晶.其岩相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摩天岭环斑花岗岩及其岩石组合为不同于前寒武纪典型非造山环斑花岗岩的造山带型环斑花岗岩,为形成于造山
研究选用了4景AVHRR影像。影像获取时,为大范围晴空天气,平均风速在0~3m·s-1之间,其中3次在17时前后,1次在深夜,日期分别是2000年3月26、3月27日、7月31日和2001年5月22日。将AVHRR第4通道数据经过辐射校正,再计算得到等效辐射亮温。用城市与郊区的亮温之差代表热岛温度,并以摄氏温标表示。采用统计、平面等值线和三维立体等方法,统计分析了成都平原12个城市的热岛最大强度△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底水能量不足油井产量递减快及采收率低的状况,提出对这部分油井开展单井注水吞吐开采试验,利用油水重力分异原理实现油水置换并补充地层能量,加快原油流入井筒、增加井筒举升能量,进而提高此类井的产能和采收率。通过对先期试验井T707的数值模拟,表明碳酸盐岩油藏底水能量不足油井单井注水吞吐开采是可行和高效的。通过对32口井推广试验,单井初期日增油13~285 t、周期增油55~3 1
压裂酸化是油田的主要增产措施之一,在各油田得到广泛的应用,压裂酸化增产是否成功与否选井是关键。本文根据油田实际生产的特点,提出了压裂酸化选井的多因素方法,为提高油田的增产效果奠定了基础。
射孔完井是水平井完井的一个主要方式。现有射孔水平井的产能大部分是按照整个水平段射孔来计算的。同时流体在井筒内的流动假设为无限导流的,而实际上井筒内流体的流动是存在压降的。以渗流理论和流体力学相关知识为基础。考虑井筒压降以及地层流体和井筒流体的相互耦合作用,以获取最大产量和沿水平段均匀渗流速度分布剖面为研究目标,分析了水平段射孔程度(部分射开水平段)、射孔位置和射孔密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通过对云南省自1990年推广应用V型排导槽防治泥石流灾害以来,近30余条城镇泥石流的防治工程实践与试验研究的总结,全面介绍了云南泥石流的特征、V型排导槽的理论基础及云南推广应用V型槽技术在泥石流防治中的创新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