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普适计算的自适应软件平台:概念与架构

来源 :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适计算的适应性特征带来了许多新的有必要在软件平台层面解决的共性问题,包括如何定义所支持的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如何为上层应用的自适应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如何使平台自身可以适应多维资源受限环境等。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对普适计算设备/资源进行适应性抽象的自主单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普适计算的自适应软件平台UbiStar的系统架构,并介绍了UbiStar是如何应对上述三个方面挑战的。
其他文献
目前台湾地区之工程为争取时效及减少施工上之介面问题,已渐渐采用统包方式来进行发包作业,以使相关工程完工如期、造价如度、品质如式为目标.一般统包工程均由营造厂所承揽,而目前台湾营造厂又往往无足够设计能力来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因此为配合相关设计作业,营销厂或施工单位往往均需与设计顾问公司配合,故如何在设计与施工上使设计顾问公司与营造厂或施工单位能充分配合,即是工程成功关键之因素.针对中部某山区之山岳隧道
以车笼埔断层与新城断层之卫星遥测影像处理与判释为例,利用经三维影像线型强化技术处理后之卫星影像,可准确研判断层位置与活动性,并提供可为各方接受之影像证据.其中,车笼埔断层活动性研究结果在921集集大地震中获得证实,其地表错断位置与遥测判释位置几近一致,准确度可见一斑.
介绍在粘土层中进行曲线双隧道穿越建物下方之中和线案例.为避免施工引致地表变形过大损及邻产,原规划于潜盾隧道周缘以高压喷射灌浆工法施作一地盘改良环,以截断沈陷槽向外传播,达到抑減沈陷之目的.惟因隧道系在建物下方,灌浆工作仅能采斜灌方式施工,经以单管、双重管及三重管工法进行现场试灌,试灌结果显示取样率最低,实际成环效果并不理想;正式施工时初采HDD水平灌浆,惟在施作第2个孔灌浆樁时发生施工点上方民房地
高雄都会区人口密集区正在兴建大众捷运系统:车站明挖、潜盾隧道出土及横坑地表灌浆等,若没有作好施工中的交通维持与管控,将可能造成交通壅塞的黑暗期,进而引发民怨与延误工程进度.叙述在用路人行的权益第一之前提下,如何兴建都会捷运明挖隧道之柔性施工管理技术,诸如交通冲击分析与减轻方案及施工配合措施与管理等.
潜盾工法架构隧道工程施工另一机制,从潜盾机对地质适应之多元化突破地质适用之拘限,在高水压下于岩盘、卵砾层到软弱地盘因应模式,以潜盾机能克服地质与施工艰困条件,采用复合机型之泥水加压式潜盾机,配置63mm超大滚输式切齿、不需辅助工法可自机内更换中续切齿、特殊海底到达施工等,有效地运用于核能电厂循环冷却水海底出水隧道工程.
多条隧道交会段之力学行为系复杂之三向度问题,以三维数值分析程式FLAC针对其7条隧洞交会之实际工程案例,模拟其实际挖撑过程,并与布置于交会段各处断面监测结果进行比对,以了解隧道目前开挖围岩稳定性,同时进一步预测隧道后续施工行为.分析结果显示:案例隧道交会段施工互制影响范围有限,目前隧道大体处于稳定状态;后续洞台降挖及另一主隧道开挖,在及时支撑情况下,围岩变形量增加有限,隧道安全应无问题,惟仍应持续
东西向快速公路汉宝草屯线八卦山隧道为双孔双车道,其横贯于台湾彰化、南投两县,长约5km,设通风竖井1座(内径9.5m、深度240m)及机房3座,主体工程已于1996年11月15日开工.该工程机电设备含电力、照明、消防、火警、通风、监控等系统工程,以确保用路人之安全与舒适.因工程庞大,乃透过价工研析,期将预算作最有价值之编列;本案例维持必要机能,采替代方案,有效节省成本约达新台币3亿元,投资报酬率8
台湾高速铁路建设计划是目前世界上由民间公司与政府合作投资、金额最大的公共工程建设,自1998年7月签约以来,民间投资者台湾高速铁路公司已陆续完成路线土建工程、车站建筑工程、轨道工程、核心机电系统及总机厂与维修基地工程等之发包采购作业,正全面展开设计与施工.截至2003年9月止,整体计划之计价进度为50﹪,预定2005年10月完工通车.就高速铁路5座山岳长隧道施工之地质状况、采用工法及执行现况加以介
雪山隧道共有3组通风竖井:2竖井虽位于倒吊子向斜构造之北翼,但因地质情况尚佳,故施工期间并未施作地质弱带处理作业;3竖井位置之地层属始新世之四稜砂岩区,因岩盘不连续面发达,透水性高,渗水量大,需经灌浆处理,才能继续施工,其中排气井采短阶水玻璃液(Liquid Glass)灌浆,进气井采深孔皂土水泥灌浆;1竖井因位于鶯子濑向斜南翼所形成之单斜构造上且地质情况不良,正进行深孔皂土水泥灌浆作业.目前2,
为避免铁路轨道工程因土建隧道结构变形所导致之轨道变形,产生意外事故之潜在安全顾虑,特别针对轨道运输上隧道与轨道间相互安全处理之对策,作一广泛性之探讨,并依实际轨道相关经验及其他地区轨道安全养护规定,配合隧道设计作一整体归类分析,将以台北捷运系统隧道结构及轨道系统为实例说明,最后做出建议与结论,因相关此类题材之论文并不多见,故希冀能给予海峡两岸的隧道及轨道界未来实务执行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