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街区的变迁与武汉的城市记忆

来源 :亚洲近代建筑网络第四次国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kkkmmm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武汉市武昌城东北角花园山麓的昙华林是一条长约1.2公里的清代古巷,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人烟稠密的昙华林一带逐渐成为教堂,学校和名人住宅云集之处,形成了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其留存至今的大量欧式宗教建筑,公共教育和医疗建筑以及众多的辛亥名人故居和近现代革命遗址不仅是反映武汉开埠以来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历史资源,而且使县华林成为武汉市历史文化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街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兴起,这一地区的历史建筑群正面临着加速消亡的命运。为此,本文拟以昙华林街区的变迁为个案,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现场的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从物的层次,场所的层次,事件与意境的层次来探讨城市的记忆与历史的理论关系,以期为都市化转型过程中的城市记忆重构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人类的天性包括后天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状态,由于不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审美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构成了人像个性的千姿百态。肖像摄影的上乘就是表现这种千姿百态。强
"民情",是一个人们熟悉的名词,但又是一个摄影人长久疏远的一个词。"民俗",却是一个摄影人熟之又熟的一个词,但又恰恰是熟"过"了,熟"迷"了的一个词。本文指出看重“民情”退一步“
一种时代的变革,两个世纪的交接,必然造成文化艺术及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再生。二战后国际形势相对平和,中国20世纪后20年经济改革,社会稳定所营造的温良土壤,培养了文化艺术的新苗。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摄影界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WPP,既"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人们从观看、欣赏到参与其中。WPP成为中国摄影界看世界的一扇窗口。WPP带来许多世界新闻摄影领域
本文针对江南水乡古镇遗产利用的现状和问题,以遗产利用的目标为楔入点,探讨在保护遗产的基础上,从实现古镇社会均衡发展目标的角度,通过合理利用各种遗产资源,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二时期以20世纪40~70年代第一时期的研究为背景,十八年的历程分为七年“起步”(1985~1992)和十一年“发展”(1993~2004)两个阶段。
本研究系将大龙峒保安宫不透过政府古迹保存机制,并放弃政府补助,自力筹措全部经费、自行统筹、监造,并采昔日主匠合作兴造模式,由业主从各地找寻合适匠师直接与匠师对话、互动,并
针对黄铜管国内普遍采用的直条法单工序生产方式的不足,本文提出以冷凝器铜管为代表的黄铜管连续生产工艺方法和相关设备选择。该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机列化设备对挤压管坯进
会议
本文从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行为特征入手,体验了长街的现状,考察了长街百多年来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行为特征的演变,考察了其物质环境的变化与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行为特征的
会议
城市记录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全过程,是由故事组成的,假若没有历史的痕迹,单调的繁华都市形态将给人的感觉是“失忆”。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近代历史地段在经历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