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火山区域古应力场的初步研究--基于火山口模式反演

来源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gig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区域地应力场会影响火山岩脉群分布及火山口排列.通常情况下火山口排列与喷发时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平行,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垂直.本文结合国外较成熟的火山口排列调查法,以我国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图像和火山口年代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图像处理,火山群构造图分析及火山群线性模式处理后反演出五大连池的区域地应力场.结果表明:此方法反演出的五大连池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是北东向,与震源机制解的应力方向信息相符.国外已对该方法开展了较全面的研究,然而国内这方面几乎没人研究.反演结果论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可以将方法应用在国内典型火山群区域,补充区域的应力方向信息.
其他文献
汶川地震导致崩塌滑坡等松散固体物源剧增,为泥石流的形成和加剧创造了基本条件.堵沟溃决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特殊,暴发突然,历时短暂,规模远大于正常泥石流,侵蚀携带能力较强,常造成重大危害.本文以汶川震区七盘沟泥石流为例,分析了泥石流的基本形成条件,详细阐述了堵溃点基本特征,重点分析泥石流多级堵溃过程,为进一步认识震后堵溃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参数取值、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Abaqus UMAT子程序开发的弹塑性边界面本构模型,建立动单剪单元试验模型和砂土三维分析模型.分析了地震特性对砂土震陷的影响,重点对地震荷载下,不同相对密度及黏粒含量的砂土震陷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砂土黏粒含量小于30%时,随着黏粒含量的逐渐增加,砂土竖向应变减小;当黏粒含量大于30%时,随着黏粒含量的逐渐增加,砂土的竖向应变逐渐增大.并且震陷中的大部分竖向应变在地震最大峰值加速度时
2015年12月7日,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斯坦境内发生Mw7.1地震,1911年在附近曾发生过类似级别的地震并引发了约10亿立方米的山体滑坡堵塞Murghab河形成堰塞湖.对本次地震同震变形的认识,可以为揭示发震断裂展布和区域构造运动模式,分析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评价工程地质条件提供重要的支撑.本文采用大范围、高精度的InSAR技术对欧空局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获取的地震前后SAR
沿河公路路基冲失水毁机制,实质是路基岩土体抗冲刷能力与路基近壁水流冲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水力学角度出发分析得到水流的启动切应力是沿河路基冲失水毁的动力来源,再从力的平衡原理出发,分析冲失临空面上部土体在自重作用下的破坏机制.根据实际工程算例对方法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预测结果比较符合实情.研究成果对沿河公路路基冲失水毁预测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分析了某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的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对研究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进行了修正,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法对该预选区不同超越概率水平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和烈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基岩峰值加速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预选区基岩峰值加速度分布与潜在震源区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对处置场的选址提出了建议.
青海省明长城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大多已消失殆尽,仅剩极少部分以土遗址的形式存在.经有关研究表明,明长城土遗址主要发育有包括片状剥离、冲沟、掏蚀、坍塌、裂隙、洞穴以及生物病害等6种典型类型.作为明长城的一种特殊建筑类型,烽火台主要具有传输信息的军事功能,其大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本文遴选分布于青海省湟中地区17座烽火台,对其病害发育进行现场勘查,并收集相关海拔资料,对烽火台病害发育与海拔进行
以大村滑坡群为例,基于详尽的区域地质和钻孔勘测资料,系统分析滑坡群的空间展布、物质组成、滑带、滑床特征等.对大村古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进而综合影响滑坡稳定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探讨该滑坡体的活化机制.最后,对大村滑坡群的稳定性进行评估.鯵鱼河对滑坡体前缘的持续冲刷深切和暴雨作用,是古滑坡体形成及现代复活的直接诱因.
桂北地区铅锌矿产资源的开采对红黏土土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为研究铅离子污染对桂林红黏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对其重塑样进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测试获得了不同铅离子浓度、作用时间、围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弹性模量、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铅离子污染对桂林重塑红黏土的力学性质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铅离子浓度的增加,土体力学性质随之衰减,并在浓度最大值(1.0%)时达到最低;铅离子污染
土遗址保护是目前国内外文物保护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关于土遗址的病害量化,各病害间的关联程度以及土遗址的危险性评价却少有研究.通过对青海省湟中明长城的17个单体建筑-烽火台的现场调查,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坍塌体积、掏蚀体积、冲沟体积、裂隙长度、洞穴体积、片状剥离面积、生物破坏面积7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及关联性,并建立土遗址单体的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而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最终确定各单体建筑的危险程度.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且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黄土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也日益严重.植物护坡是恢复黄土边坡生态和防治黄土边坡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延安地区黄土边坡调查,通过植物科属分布及密度,及其在边坡植被群落结构中的生长特征等分析,查明植物生长特征与边坡生境的相关联系,筛选适宜当地环境的护坡树种;通过原位试验,分析植物根系固土护坡效应;最后在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适宜的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