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兽细小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 :首届中国兽药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x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国内分离的水貂、北极狐、犬、猫、果子狸5种动物24株细小病毒结构蛋白VP2基因进行扩增,获得了全长1755bp的基因序列,其编码584个氨基酸;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对24株病毒与7株MEV、FPV、CP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进行同源性分析表明,水貂、北极狐、猫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果子狸分离株与犬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为CPV-2a亚型。重点分析了不同时间和地域的MEV分离毒株VP2基因同源性,分析表明国内分离的MEV属于同一个组群,有别于国外MEV毒株。
其他文献
采用双重PCR方法,结合常规细菌分离技术,对广东地区2007年6月~2008年5月问59个猪场送检的189个30-80日龄发病猪进行了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的检测,结果副猪嗜血杆菌阳性猪场为1
会议
采集了40多个猪场的183头病猪的542份样品,用PCR方法鉴定猪链球菌,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了主要血清型鉴定,对其主要毒力因子,生化反应特性及耐药性进行了检测。 共分离到猪链球
会议
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及PCR鉴定,对分离的猪源链球菌进行流行病学的初步研究。同时根据猪链球菌主要毒力因子基因Sly,MRP,EF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和合成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
会议
为了研究狂犬病毒G基因在基因组不同位置所具有的功能差异,应用基因操作技术,将狂犬病毒HEP-Flury株全基因组中G基因从原来的第四位重排至第二位,构建了重组病毒N1G2的全长感染
会议
应用血清学方法对新疆13个地区25个规模化猪场进行猪伪狂犬病调查并开展了防制试验研究。结果在2001年前未使用疫苗的8个猪场全部有阳性存在,猪场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率平均34.4%,
HCLV株基因组3端非编码区(3UTR)第61位后有连续的12-nt(CUUUUUUCUUUU)的插入序列,是中国C株与其它毒株的特征性差异,本研究揭示了这连续的12-nt的插入是导致疫苗株减毒的机制。
会议
本研究在狂犬病毒弱毒株HEP-Flury株全基因组3-N-P-M-G-L-5的伪基因区域(G与L之间),插入一个G基因,构建了携带双G基因的全长感染性克隆,其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成功获得狂
会议
从近年来在广东地区流行的鸭肝炎病例中分离到l株病毒(命名为“GD株”)。对分离的病毒进行了鸭胚传代培养。DF2-DF6鸭胚毒的ELD50在10-5.47-10-6.38/0.2mL之间。鸭胚毒以100E
会议
本研究建立了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测定猪圆环病毒2型(PCV2)病毒含量的方法,旨在用于制备PCV2灭活疫苗过程中半成品的检验。为了消除PCV1污染对测
会议
目的:克隆并测序布鲁氏菌外膜蛋白基因bp26,重组表达bp26蛋白,初步验证其免疫学特性。 方法:从流产布鲁氏菌标准株544A的基因组中扩增得到bp26基因,凝胶回收连接pMD18-T克隆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