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芎方效应组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来源 :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借鉴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探讨大川芎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有效、全面地控制大川芎方及其制剂的质量奠定基础。 方法:通过HPLC指纹图谱和紫外光谱分析,比较空白血清、含药血清的成分异同,确定大川芎方效应组分的血中移行成分,并采用HPLC-DAD-MS分析技术推测移行成分的化学结构。 结果:大川芎方效应组分给药后血中出现了4个移行成分,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来自于川芎,而天麻素、巴利森苷来自于天麻。 结论:通过研究大川芎方效应组分血中移行成分,可以快速、有效地确定川芎效应组分的物质基础,为进一步建立其完善的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考察布地奈德结肠定位片对结肠炎大鼠炎症部位的局部治疗作用,评价该制剂的体内结肠靶向效果。方法:以2,4,6-三硝基苯磺酸对大鼠进行灌肠,诱导建立大鼠结肠炎模型。采用不同布地奈德制剂(定位片、溶液剂、灌肠剂)对造模大鼠给药,通过髓过氧化酶活性、胸腺湿重/体重比、结肠湿重/体重比、炎症样本观察评分等指标对布地奈德结肠定位片进行药效学评价。结果:给药后第5天是结肠炎大鼠的最佳建模时间。采用优化结肠
肿瘤治疗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七种: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质子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如何减少近远期的不良反应及其如何用中医药减少放化疗毒副反应首先要正确认识放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避免偏面认识,消除其紧张恐惧感,几乎所有放化疗药物都有毒副作用,但并不等于说所有的毒副作用都会在一个人身上出现或者是在每次化疗都出现,因方案、药物不同,且存在个体差异。(2)正确认识疾病与放化疗手段治疗引起副作用的
许多研究报告FASLG-844T/C基因多样性与肿瘤易感性之间的联系,但在数据上仍然存在争议。因此,需要更进一步分析以评估之间的联系。通过搜索Medline,PubMed,Embase,和WebofScience,本文作者各自独立研究了其中的数据,此项分析中包含18个发表的研究(包括22389受试者)。总的来说,等位基因-844C与肿瘤易感性的显著提高存在联系(在CC和TT之间:OR=1.23,9
目的:探索临床药师对住院患者用药情况检查的结果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工作模式。方法:由医务科组织,临床药师及医疗专家组成员对药品费用比例较高的8个科室的用药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各科室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药品使用比例在减少辅助用药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下均能有所下降。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参与合理用药检查的同时,结合一定的经济制约能有效的降低药品费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目的:研究蕨麻皂苷(JMS)对小鼠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刀豆蛋白(Con-A)和地塞米松(DEX)所致小鼠化学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进行研究,测定血清或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AS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结果:JM皂苷具有保护肝细胞和降低血清中ALT、AST的作用(P<0.0
目的:制备载难溶性药物非诺贝特传递体,考察其提高非诺贝特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大豆磷脂和脱氧胆酸钠为材料,采用改良的薄膜分散法制备非诺贝特传递体口服给药系统。考察了传递体的粒径、包封率及其影响因素,作为优化处方和工艺的依据。考察了传递体的脂质膜流动性及其微观结构。以微粉化胶囊和脂质体作为对照,考察了传递体中非诺贝特的体外释放和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传递体粒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脱氧胆酸钠/大豆磷脂
目的:以阿霉素作为模型药物,制备载药超声敏感纳米泡以达到肿瘤靶向、超声敏感释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目的。方法:合成两亲性两嵌段共聚物PLGA-mPEG,制备载盐酸阿霉素(DOX)超声敏感纳米泡,研究其外观形态、工艺重现性、药效。结果:注入法制备的纳米泡粒径最小且均匀。用最优处方工艺制备3批载DOX纳米泡,粒径和电位变化小,证明工艺重现性好。DOX纳米泡超声组抑瘤率(84.30%)明显高于未超声组组
目的:以超临界流体技术微粉化胸腺五肽后制备其肺部吸入粉雾剂,并对其理化性质和体外生物学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微粉化胸腺五肽,考察温度、压力、溶液浓度、溶液流速及超临界流体的伴流速等对微粉制备和粒径的影响,测定吸入粉雾剂的理化性质,并以CCK-8法对粉雾剂的体外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有效部位胸腺五肽沉积量均在20%以上,排空率均在90%以上,粉体平均粒径3.58μm。体外生物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盐酸噻吩诺啡的液质联用测定法(LC/MS/MS法),基于生物药剂学理论,对盐酸噻吩诺啡的不同给药途径和剂型进行评价。方法:五组雄性Wistar大鼠,每组5只,按3mg·kg-1的给药剂量每组分别给予盐酸噻吩诺啡静脉注射液、片剂、口服液、鼻腔喷雾剂和舌下喷雾剂五种剂型后,以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盐酸噻吩诺啡的浓度,DAS2.0版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黏膜给药(鼻喷剂
本文利用肿瘤组织生化微环境独特的特点,设计一种在体内既能长循环又能在肿瘤弱酸性条件下完成细胞内主动转运的纳米胶束。胶束表面修饰具有长循环作用的聚乙二醇,可有效地蓄积在肿瘤组织中。胶束一旦进入酸性肿瘤微环境后,由于正负电荷的中和,迫使带正电的靶向配体自动暴露于胶束表面,实现胶束的主动转运。利用小鼠脊背窗模型来评价纳米胶束在恶性肿瘤血管中的释放。用各种恶性肿瘤模型来评价包封于纳米胶束中的抗恶性肿瘤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