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以上年长儿川崎病54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pingdu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6岁以上年长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KD患儿共482例,年龄6岁以上患儿54例,将其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并于同期收治的大于6月而小于6岁的KD患儿228例进行比较.结果:1.≥6岁组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及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6岁组(P<0.05),颈部淋巴结肿大、初诊时发热≥10天病例明显高于<6岁组(P<0.002).2.≥6岁组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球结膜充血,皮疹及口唇改变较少见,而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者较多,发热时间和确诊时间均较长,不完全KD的发病率及冠脉损害发生率明显升高;3.≥6岁的CAL组的C-反应蛋白、血沉、清蛋白、发热时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NCAL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岁以上年长儿川崎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初诊时发热长,热程较长,不完全KD发生率高,诊断较困难,冠脉损害发生率明显升高,值得关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超声心动图的诊断要点及其与临床手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诊断、手术证实的30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患儿的超声心动图特征,通过估测三尖瓣Z值评价右室发育情况用以指导手术.结果:30例患儿均经过超声心动图诊断后及时进行手术干预,有28例在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得到确诊,另外2例虽图像质量不佳,但结合彩色及连续多普勒,超声仍高度怀
目的:对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疗效进行评价.方法: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介入封堵治疗1126例动脉导管未闭,其中男性359例,女性767例;年龄0.3~18岁(中位数年龄3岁);体重4.5~61kg(中位数体质量13.28)kg;术前均经体检、心电图、心脏像及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尤其需经超声心动图观察PDA形态,测量未闭的动脉导管肺动脉端最窄处大小,左室大小,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及TLR4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以柯萨奇病毒B3腹腔注射BALB/C小鼠制作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模型组,n=24),不含病毒的Eagles病毒稀释液腹腔注射BALB/C小鼠作为对照组(n=24),观察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变化,分别于制模后7天、14天、28天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两组小鼠心肌病理改变情况,以甲苯胺蓝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检测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构建的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间质的变化.方法:65只雌雄不分SD大鼠(180~230g),随机分为正常组(n=20)、假手术组(n=20)和模型组(n=25).模型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建立高肺血流肺动脉高压,假手术组除不做穿刺外,其余手术操作同模型组.所有组别大鼠在术后11周分别经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收缩压(sPAP)、平均压(mPAP);测定右室肥厚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胸闷痛儿童静息期立位心电图T波及ST段振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儿童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的以不明原因胸闷痛(静息期)为主诉的6~13岁儿童122例为研究对象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据HUTT结果分HUTT阳性组(n=61)和HUTT阴性组(n=61).采用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与立位12导联心电图,测量卧位与立
目的:总结暴发性心肌炎(FMC)患儿的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措施,为小儿FMC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8年6月-2012年10月临床诊断FMC的70例儿童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70例FMC患儿,男36例(51.43%),女34例(48.57%),年龄7天至14岁,起病后就诊时间最短15分钟,最长15天.67例(9
目的:分析我院植入临时起搏器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本院植入临时起搏器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7例,女7例.年龄4个月-11岁.植入临时起搏器原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永久起搏器故障引起的阿斯综合症1例,心跳骤停3例,阵发性室速室颤4例,婴儿无休止性室速抗心律失常起搏1例,窦性心动过缓各1例.临床诊断爆发性心肌炎9例,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到阻滞1例,特发性婴儿无休
目的:本实验探讨SO2对ISO致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ISO组、ISO+SO2组和SO2组,每组各10只.每组均为连续注射7天,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大鼠.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定量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细胞色素c(cytc)、bcl-2、bax蛋白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大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生长特性及心脏营养素-1(CT-1)是否能促进诱导分化剂5-氮胞苷(5-aza)诱导UC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进行鉴定分析.方法:自健康足月妊娠孕妇脐带分离、纯化UCMSCS,培养后分析细胞生长曲线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生长周期.取第4代UCMSCS分别以普通培养基(A组)、加入含0.1nmol/L心脏营养素-1(CT-1)的培养基(B组)、经10um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与川崎病(KD)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KD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所选病例分为KD组、iKD组及对照组3组,并分别于入院时、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后24h、72h、7天,动态检测血浆BNP、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数值,对比血BNP在3组中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寻找血BNP水平的变化规律以及是否与ESR和CRP存在线性相关.结果:KD组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