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脊柱内窥镜治疗合并椎管内骨化占位的腰椎疾患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第九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腰椎疾患的治疗中,全脊柱内窥镜技术现已渐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主流技术.而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进步,目前内窥镜技术应用日趋广泛,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同节段椎管内占位骨化的腰椎疾患,且能达到与传统开放技术相当的术后减压效果.合并椎管内占位骨化的LDH/LSS并不少见,因与单纯LDH/LSS表现相似,易造成临床上漏诊或误诊,影响手术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对于这类患者,当保守治疗无效且具有神经根症状或出现马尾神经损伤时,应采取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术后并发症较多,合并椎管内占位骨化时如何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以往的国内外研究侧重于骨化组织本身的研究,而对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认识较为模糊,对椎管内骨化部分是否需要切除及切除程度意见不一.目前关于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合并椎管内骨化占位腰椎疾患及疗效分析、优缺点的报道较少.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旨在探讨经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合并椎管内骨化占位的LDH/LSS的有效性、可行性,结合临床症状和骨化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椎管内骨化部分处理方式.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冠面失衡C型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是否行腰骸部TLIF手术对此类患者冠、矢状面矫形,腰能部水平化及融合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究在传统后路矫形手术的同时行腰骸部代偿弯凸侧TLIF技术对DLS患者远期冠状面维持的作用和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胸腰背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统计表明,在美国每年由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的患者至少有150万人,其中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约为53万人.OVCFs多数发生于胸腰段椎体,采用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此疾病的经典方法.然而,与腰椎相比,中下段胸椎存在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如椎弓根解剖轴较陡直、椎
本文探索在经过10余年的训练后,使用全椎弓根螺钉系统重建TK的效果与刚开始使用时是否存在差异。全椎弓根钉系统相比于10年前对于Lenke1型AIS患者的胸椎后凸的重建并无显著区别,这种变化可能与AIS本身的病因学有关,也可能与本中心采用的去旋转矫形技术有关。Lenke1型AIS患者的胸椎后凸重建目前仍然是接下来矫形技术改进的重点。
笔者拟通过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腰椎小关节非对称与退行性腰椎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综合分析腰椎小关节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是治疗低龄儿童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术式,术后可以获得良好的畸形矫正、坚固的融合以及理想的脊柱矢状面序列,但术后部分患者在融合节段的近端会发生交界性后凸.近年来,关于脊柱后路融合术后PJK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报道多集中在成人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其发生率约为8.1%~46%,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体重指数、低骨质、高龄的手术患者、行胸廓成形术、融合至骶骨、术前严重后凸畸形
传统的颈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是早期诊断,早期静脉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至少6周1,2,也有用高压氧辅助治疗的1,3,4.如果存在节段性不稳或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尤其出现神经症状时,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多为前路病灶清除减压,关于应用内固定的时间存在一定的争议,多数文献报道病灶清除后,待炎症消退,二期前路应用内固定5,也有文献报道一期前路应用内固定1,但存在感染无法控制的风险.本研究采用回顾性
本次研究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使用腰能骼内固定治疗复杂能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探讨此术式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为不同程度骸骨损伤的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脊柱结核在目前发展中国家中再次出现增多的趋势Ⅲ.其中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是研究的重点之一.胸腰椎结核的手术入路可分为单一前路、单一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对于多节段结核的手术治疗已有较多报道,但多报道为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单一后路手术方式较少.回顾了23例接受了单一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病人临床资料,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颈椎椎弓根是一种具有牢靠三维固定效果、优越生物力学性能的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但由于颈椎椎弓根结构变异大,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曾经一直是手术的禁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解剖的深入研究与专科医生临床经验的大幅度提升,该项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在临床应用.当前的置钉方式主要分为徒手和导航两种方法,临床中应用较多的为徒手法.但资料显示现在的许多徒手方法在置钉过程中仍有较高穿的透皮质概率,这不仅增加了手术风
本文总结近端型CSA的临床表现特征,明确近端型CSA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诊断流程;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近端型CSA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