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立面微表情:勾缝修复中技术与审美变迁

来源 :面向空间再生的保护技术——建成遗产保护技术研讨会2018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p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历史建筑立面受到西方建筑理念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建筑风格:古典主义,复兴风格、折衷主义、art deco装饰风格等等.而以材料来分类,主要有清水砖墙立面、粉刷立面(包括装饰粉刷及露骨料粉刷)及石材立面,也包括少量贴面砖等做法.以上几种材料的立面表情中,无一不涉及到勾缝:清水砖墙的勾缝、水刷石的分缝,石材的粘结缝等等.勾缝的工艺处理及修复技术对立面的视觉效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反映了时代审美.从勾缝的材料及修缮技术的变化,也反映出历史建筑保护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本论文主要以上海黄浦区174街坊圆明园路的女青年会、协进大楼、杭州之江钟楼等为例分析勾缝修缮的技术与方法,以此思考勾缝修复中审美与材料真实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其他文献
为制备高纯高活性氧化镁,以微晶菱镁矿为原料,采用热重分析法了解微晶菱镁矿的分解行为,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煅烧温度、保温时间、颗粒粒度对微晶菱镁矿制备活性氧化镁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煅烧工艺;利用柠檬酸中和法测定了煅烧产物的活性并对煅烧产物进行XRD、SEM检测分析.研究表明:该微晶菱镁矿分解温度区间为372~700℃,631℃分解速率达到最大;煅烧温度对产物活性影响最大,贡献率达61.89%,其次为保温时
以MgC2O4,MgO2,Al2O3和Al粉为原料,在Ar气气氛下燃烧合成C-MgAl2O4复合粉,解决纳米碳在氧化物中的分散性及抗氧化性较差等问题.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O4颗粒之间,生成的MgAl2O4有粒状谱分析以及拉曼光谱研究了燃烧产物的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C-MgAl2O4复合粉中碳含量为1.172%(w),碳主要存在于MgAl2和棒状两种微观形貌;添加0.5%(w)Fe
以富铝烧结尖晶石细粉和富镁烧结尖晶石细粉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1%、2%、3%的CeO2,并分别于1600、1650、1700和1750℃保温3h烧成,测其体积密度和线变化,并借助XRD、SEM、EDS等测试手段分析试样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以研究CeO2对镁铝尖晶石烧结性能及显微结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富铝尖晶石中,引入的CeO2会与富铝尖晶石中脱溶出来的Al2O3反应生成片状六铝酸铈
以d50=50nm的纳米级单斜氧化锆(m-ZrO2)和d50=50nm的纳米炭黑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ZrC粉末.分别研究了原料物质的量比(1∶2、1∶2.5、1∶3、1∶3.5和1∶4)、合成温度(1500、1550、1600、1650℃)及保温时间(2、3、4、5h)对合成ZrC粉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ZrO2)∶n(C)=1∶4,1650℃保温3h时制备的ZrC粉体最佳,通过RI
以锆英石和金红石型钛白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入一定量的金红石型钛白粉替代部分锆英石,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CRN)最终制备出ZrN-Si3N4-Ti(C,N)复合材料.探讨了锆英石与金红石型钛白粉的比例以及炭黑添加量对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和ZrN-Si3N4-Ti(C,N)复合粉体的增韧机制.通过对XRD、SEM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1550℃,理论炭黑添加量下,锆英石/钛白粉
本文利用在轻烧MgO粉中引入B元素进行低温煅烧,替代重烧MgO和缓凝剂硼砂制备磷酸镁水泥,实验中在轻烧粉中分别按硼泥、硼酸和硼砂的方式引入轻烧氧化镁质量的0、0.05%、0.10%和0.15%的B元素,1200℃下保温3h,按照M/P为3、4、5,水灰比0.28制备磷酸镁水泥.结果表明在轻烧粉中引入B元素在1200℃下煅烧的氧化镁粉可以代替重烧镁制备磷酸镁水泥,其中以硼砂引入B元素的方式中氧化镁晶
为了探索氧化铝微粉对铝酸钙水泥水化物相CAH10向C3AH6转化的影响,本工作首先把Secar71水泥浆体和Secar71与CL370混合浆体(6:4)在20℃度下养护3d,以制备结晶度和晶粒大小不同的水化产物CAH10;进而在50℃下继续养护6h,研究水化产物CAH10向C3AH6的转化速度与加入氧化铝微粉的关系.采用冷冻真空干燥终止浆体的水化,并采用XRD和SEM分析铝酸钙水泥水化产物的物相组
讨论了1960-1970年代中国工业建筑设计的若干问题,此是三线建设的关键时间点.包括“山、散、洞”的“洞”技术、黄土湿陷基础处理、独立编制建筑规范及标准图.它们取得过局部工程技术的突破,也带来问题反思,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技术自立的呈现.
香山帮发源于苏州,是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帮派之一,通过营造活动和技艺传播对南京传统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工匠访谈等方法,对香山帮工匠在南京的营造活动进行分期总结,并对代表建筑的木构架构成及规模、梁架形制和轩的特色等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香山帮在南京参与营造或修复项目的木作营造技术特色.本研究将对香山帮在江南地区营造活动的研究有所补充,并对进一步探寻江南地区木构架设计
哈尔滨道外区,初始于1896年中东铁路建设时中国人的聚集区,百年沧桑,历经东北近代的国际商阜、北满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极盛,以东北大院为母题,形塑中华巴洛克“混血”文脉.论文立足当下街区改造“存活”拐点,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和GIS地理信息系统,从院落——街区——城市的嵌套结构,提出元胞“活性”提取技术方法,即BIM下提取不同东北大院的肌理和空间模式,解析多元空间组合发展的院落模式;提出群落“活化”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