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民国时期的上海小家庭

来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uank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上海处于一个早期工业化阶段,新的都市家庭由于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社会,从而引发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近代社会的家庭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其变化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整体而言,近代上海家庭尤其是职员、专业人士等中产家庭逐渐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小家庭趋势。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上海小家庭模式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渐渐趋向原子化的小家庭从庞杂的社会中退却,家庭成员对情感和亲情也日益关注。家庭生活就此不可避免地处于生活的中心位置。探讨了妻子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家内权力,就介绍了她们的节约、消费与投资理财方式,家庭生活逐渐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指出:这种小家庭模式即使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新事物,从而反映了这个城市曾经与世界的大融合。显然,上海小家庭所承载的“现代生活”超越了地域和民族所限,是一种更为广阔和普遍的经历。
其他文献
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发展道路决定着一个国家与国际体系及世界的关系,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战略取向,从而也决定着国家软实力的功能。建国60年以来,新中国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历程中几经曲折,对外战略几经调整,而其软实力的功能也随着对外战略的调整而不断变迁。
本文将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治理理论、基层民主理论及社会资本理论在社区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综述。
本文介绍中国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自由流动,影响了社会阶层塑造。户籍制度的改革取向应该是淡化与社会公共产品分配的联系。
本文将上海郊区社会发展转型期的的各种变化做了概述,重点针对上海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继续关注的问题及促进郊区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建议进行了综述。
建国60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一是改革开放前为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通过利用、改造、消灭的过程,非公有制经济已不复存在;二是改革开放后为典型的渐进式制度变迁,对非公有制经济制度的确立从“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的逐步深化。在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格局是平等竞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60年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前30年,在强烈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违背客观规律的经济政策的影响下,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同时由于对外封闭政策,对外贸易无法发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刺激了对外贸易爆炸性的增长。从总量上来看,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有着长期稳定的关
转型时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制度上是伴随着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地方政府把微观经济的管理权交与企业,进而交给职业经理人的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改革而发生的。这是一个政府不断弱化行政权力管理职能,强化市场经济管理职能的认知过程。本文依据这一思路,尝试用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改革开放后各地区经济增长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的行为在我国渐进式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有关应对经济危机的宏观调控措施涉及诸多观念问题,包括危机认定、调控疆界、调控性质及其后果等。准确认定2007年底爆发于美国又波及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的性质,需要据实及时;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所共有的伴生物;全球经济下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全球,要求从幸灾乐祸转向共同救治,宏观调控已经进入各国“联手调控”阶段;不宜把拉动经济增长的愿望寄托于外国消费者;运用行政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不存在社会制度属性;经
文章介绍了李大钊的孔子观,他在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斗争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和解剖刀,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了铢分毫析和辩证否定。首先,他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说明了孔子思想的产生;其次,他用历史辩证法说明了孔子思想在两千多年中的演变;第三,他用辩证分析的方法说明了孔学本身的缺陷及其被反动势力恶性发展的情况;第四,他按照马克思主义
文章对20世纪初新知识阶层的“中等社会”论说作了介绍,分析了其历史演变过程:“中等社会”意识的浮现,与20世纪初年学堂学生作为一个群体,通过集体行动走上历史舞台,大体是同步的;构成:作为新式教育的产物,新知识阶层采用上、中、下三等社会的区分,通过建构不同于自身的“他者”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想象”,逐渐汇聚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历史使命:这一群体基于“上层已朽,下层尚愚”的现实,为自己设立了“破坏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