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某砷渣堆场对周围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

来源 :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fani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贵州某废弃砒霜冶炼厂周边环境进行调研,采集冶炼厂废弃矿渣、渣场周边水体、土壤样品;分析水质、土壤样品中砷及存在形态等,得出渣堆下游水体、农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农田耕作层土壤受影响较大,土壤中砷含量不同倍数的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中砷限值;对污染农田中砷形态进行分析,得出表层土壤中砷以水溶态、离子交换态为主,随土壤深度增加,水溶态砷含量逐渐减少,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残渣态所占比在27.95%-74.91%之间.研究区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砷污染,对当地水环境和土壤健康存在潜在危害.
其他文献
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博洛尼亚进程极大地推动了中东欧国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但政府高等教育投入波动起伏、差异大且内聚性弱的区域特性又使其频陷困顿。对2008-2017年学生跨境流动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处于发展初期,学生跨境流动波动明显且呈逆差状态。中东欧国家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和困难无不源自地区的"先天缺陷"和"后天依附"社会历史特征,是其内生借力发展意愿与欧盟等国际力量施加的博弈性外部介入动态平衡的结果。针对互补性差的现实,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战略对接应
基于对北京大学2016-2018级新生的调查,从跨学科视角探究教育精英的家庭特征如何影响其能力发展,研究发现:家庭内社会资本突出表现为以理解、鼓励和支持为标志的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是教育精英家庭的共同特征,这种家庭内社会资本是促进教育精英高阶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自我身份内省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父代的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主要通过这种家庭内社会资本传递给子代;家庭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子女的能力发展基本无显著正向作用。因此,为促进代际流动,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微观层面家庭内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
职业身份认同主要是一个职业认知的过程,在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就有可能产生职业情感和职业归属感,最终形成职业身份认同。教师身份认同作为一个涉及教学和教师教育的概念,具有建构意义和过程意义。要提升教师身份认同度,进而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应建构正确的教师职业认知,寻求教师职业的自我认知与公共认知的一致性;构建教师身份的公共认同转化为自我认同的落实机制,促进二者的高度内洽;完善教育学科的学科体系建设,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教科院经历了从艰难起步、快速成长、特色发展到全面提高阶段。40年的孜孜不倦,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院校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通过形成个人内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丰富了教育基本理论;通过多种形式为政府决策、学校发展提供咨询;通过院校研究,服务本校的改革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紧紧把握特色发展、重视师资、形成氛围、共同创造,为今
本会同意监察厅关于全省农田水利经费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现刊登政报供各地参考。我省今年水利建设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但各地区在农田水利经费的管理与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
  本次试验在规模为面积100m2、深度18m的某退役溶剂厂污染区域,通过工程化应用试验,评估GTR(燃气热脱附)技术对土壤的加热效果以及对苯、氯苯和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
会议
我国高等教育仅用18年时间就迅速地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其背后的原因和机理值得探究。分析表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适龄人口减少的叠加是促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的直接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下,由社会与政府的双重夙愿达成高等教育强大的人才市场需求,由受教育者的意愿与政府的投资行动合成高等教育强大的人才市场供给。高等教育人才需求与供给并存,并由此形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供需动态平衡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迈入普及化的根本原因。
北京以前并没有大杂院概念,至少在我小时候还没有.那时候就算院子再大也有章法,几十户上百户人家的院子像迷宫,其实不过是重复的结果,往往院套院,夹道联结,各种夹道长长短短,
期刊
  从模拟污水中回收制备了一种沸石-鸟粪石复合材料(Zeo-str材料)并用于土壤中铅的稳定.通过SEM/EDS和XRD表征、重金属有效态提取,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和酶活性分析等手段,
会议
知识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型是导致同行评议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以"跨学科"和"应用价值"为特征的知识生产模式Ⅱ,对同行评议的评议主体、评议标准和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在评议主体方面,跨学科同行评议难以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同行;在评议标准方面,以不同学科范式去评价跨学科研究容易导致评议结果出现偏颇;在价值取向方面,知识的应用性价值缺失使得同行评议无法对研究的"社会之用"进行评价,造成科学与社会的脱节。化解同行评议的危机,应加强不同学科评议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多元价值取向的同行评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