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黑河流域水资源与灌渠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888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河流域地界沙漠,其绿洲农业耕地,多资灌溉之力。以黑河为主的该流域水量之多寡,直接影响到这里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持续发展。而修建水渠是这里的人们利用水资源的一个有效方式。梳理与探讨明清人们修建引水渠的活动,可以窥视以黑河为主的河流存在与否,以及其水量的多寡对该流域经济与社会的影响,而水渠的兴建、淤塞、湮废,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黑河流域水资源存量与河水泉湖的持续存在,尤其影响到水源地环境的优劣,对整个河流流域的影响不容忽视。大量发展灌溉农业,并不适宜该地区水资源状况。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十分关注,研究成果丰硕。已有成果均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并伴有实地观察与实践。近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这里环境演变危局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既有的研究走向纵深,尤其是对当下水资源环境的研究更为集中。但是,从长时段的眼光来审视人们在这里的活动中最显见、又最平凡、更有持续性的灌渠问题,还不多见,尤其对灌渠兴废与人们集团的重大决策、重大行动,抑或异常天气以及与自然的关联的探讨还余留有空间。本文试以明清该流域的人工灌渠为中心,从黑河流域人类居地与水资源、人们行为与灌渠变化、水渠的限制因素三个方面加以讨论,并检查方志和档案,厘清纠正以往使用数据中的不当之处。
其他文献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对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大量的实地考察,应用遥感卫星图像等信息资料,对五陵原南缘(渭河三级阶地前坎)侵蚀沟谷发育和黄土塌陷的形成状况,以及五陵塬北缘泾河南岸阶地前坎黄土滑塌的发育规律进行考量和分析,探讨了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发育的形成条件、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以及对周边环境、人类居住安全、文物古迹保护和西咸新区发展建设的影响效应。旨在为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灾害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的绿洲开发主要集中在中游的张掖南部、下游的居延地区等地。绿洲开发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文章主要从人口数量、政治军事形势、水利与农业管理、居民结构与生产方式、农业政策、生产技术与工具等角度分析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绿洲开发的人文驱动因素。
城市是时间性的现象,在城市定居是古代少数中国人的权利。城市与乡村对立,这是由各自的属性决定,城市代表着更多的社会分工,更多的智力、交流和知识,同样也有吵闹、拥挤和败坏。城市是人工环境,无论是唐代的坊市制还是其在宋代的打破,建筑、道路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都是人工建造出来的,物资、材料从乡村运到城市,割裂了其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不再是自然,也不接近自然。但人需要自然,古往今来这是一致的需求,居住在
会议
汾河流域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引发的流域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汾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遭到掠夺性的开发,产生了无法恢复的生态灾难。统筹流域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构建流域一体化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可行的流域复垦法律制度,规范流域资源的开发行为,是关乎汾河流域转型发展和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从全局的高度,还是从局部的发展看,都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
以苏贝淖湖滨剖面沉积物为例,研究了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各粒级组份与磁化率大小变化的相关关系,探讨沉积物磁性矿物的可能来源及富集状态,揭示它们在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所反映的古环境信息.结果显示:(1)沉积物磁化率和粒度自下而上分别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细到粗的总体变化趋势,代表了一种由湖滨浅湖相到风成沉积相过渡的沉积环境;沉积物整体粒径较粗,主要为砂(>63μm)和粉砂(4~63μm),
对历史时期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学者总结出了山川行便和犬牙交错两大原则。但这两大原则并不适应于中小河流与县级政区的关系。基于流域或者河段完整性,是县级政区建立、调整、发展的基本依据之一。其具体体现在中小河流对县级政区辖境的穿境而过和趋向均分两大特征,以及县治滨河而设的惯例上。古代政区设置过程中,县级政区更多着眼于以水为中心的自然资源环境,以及附着于自然资源环境基础上的自成体系的经济圈。
关中东部土盐、陕北土盐,是清代陕西出产的重要盐业资源。由于政策的影响,关中东部土盐和陕北土盐在行销过程中出现禁与榷等截然不同的命运。政策不能完全控制盐业资源与市场的契合,关中东部土盐以私盐的身份广泛行销,即是在市场调解下对政策的突破。官方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一方面为国家盐税收入继续维护严密的食盐专卖制度;一方面在对区域食盐行销任务量的制定中,被动地为地方资源留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由于历史时期黄河下游频繁变迁泛滥,黄河下游与淮河、海河流域并没有稳定、明确的流域界限,我们姑且称之为三大流域的接壤区.千百年来,这个区域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剧变.区域曾经的最大湖泊巨野泽9 世纪时水面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泛滥泥沙沉积至12 世纪逐渐淤没,13-19 世纪由于京杭运河的营造,开渠引入通漕,并利用洼地设置水柜济运,人工维持相对稳定的河湖关系和水
唐宋以来,汾河流域诸多地区经历了水利秩序的建构、运行和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水利秩序展示了不同的变迁过程和丰富多彩的面向,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水利秩序包括用水先后与水权分配多寡两个方面的内容,用水先后即指灌溉顺序的"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本文所论,主要就历史时期汾河流域以"自上而下"为用水秩序的若干灌区进行分析,揭示环境与技术在此种水利秩序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龙
本文以1995 年以来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为观察对象,对近20 年来山西经济发展核心地域的发展阶段性、空间格局、产业结构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发现汾河流域经济发展呈现下述演变特征:其一,汾河流域经济增长速率仅仅与全省持平且略低于全省速率,但"十五"、"十二五"时期则相对快于全省经济增长速率,显示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应有效应;其二,汾河流域经济发展绝对差距显著扩大,但相对差距呈现收敛趋势,低位地带经济发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