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报刊所见博物馆观感

来源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理念·实践——博物馆变迁”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通博物苑的创立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民国以降,尤其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一批省、市立博物馆相继建立和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学报》创刊,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细致,民国时期博物馆陈列、藏品、类型、社会教育、理事会、博物馆协会和博物馆学等内容,先后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从观众体验出发考察博物馆展示与传播则相对缺乏.本文着眼于民国时期博物馆观众,通过梳理目前当时报刊所见博物馆观感,并结合不同地域和社会文化思考博物馆观感的差异.
其他文献
2017年岁末,一档定位为文博类探索节目的《国家宝藏》横空出世,迅速引发了业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更有媒体称以此“博物馆进军综艺界”[1].从网络数据来看,豆瓣评分最高达9.5分;前四期节目播出不到一个月,全网播放量近6亿;好评之外,也不乏质疑,明星的引入是否必要,文物的展示是否合理,历史情节是否过度“演绎”……褒贬不一的评价反而印证了节目的火爆.笔者以此为契机,通过梳理我国博物馆与综艺节目合作的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已有可能公平地把文化的权利分配给社会大众,文化的大众化是当今世界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公益类文化机构的博物馆,是优质文化资源的集中保存地,是文化研究的集聚储存地,不可避免地会接受文化大众化的洗礼,从各个方面被这一文化发展趋势所重新塑型。可以展望,未来大数据对大众文化需求进行的分析和总结,将会成为博物馆调整自身服务和形象,检验职能效果的重要参考,为文化大众化服务
大学艺术人文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驾驭理念的更新,在经历了让观众感觉生硬的“仰视期”“教科书”时代,应该进入“对话期”“体验式”而走向“全方位的服务化”了,她最终将帮助人类的新一代建立起文化自觉、文化自尊和自强意识。
博物馆从缪斯神庙发展到今天,已有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2000多年里,教育一直是博物馆亘古不变的灵魂,其教育内涵伴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
鉴于整合性博物馆理念在国际博物馆组织与博物馆机构内的深远影响,系统梳理、理性总结与透彻反思也成为今天博物馆研究者们本职工作。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关于整合性博物馆的主要表现、面临挑战与发展方向,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充分讨论。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相关探:所谓的“整合性”视野,体现在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哪些方面?具有独立机构属性与使命诉求的博物馆,在与其他机构、其他领域的话语体系碰撞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就要创造更多机会,让更多文物冲破“枷锁”,走出库房,结识观众,以物化人.《博物馆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开展旅游服务探索,既是历史变革的必然,又是文化传承的使命.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国家大力推行全域旅游战略和“旅游+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人对博物馆的认知和运作发生整体性变迁,把“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提升到博物馆的战略方向和核心价值取向的高度,把对人的关注提高到新的认识阶段,博物馆的运营重心逐渐由“物”向“人”转变,即由藏品的保存、研究与陈列等内部导向,转变为对观众及社会提供各式教育与服务的外部导向。“以观众为中心”的运营理念即形成于这个转变过程。
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社会和教育公众是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外部世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创造社会效益的行为.博物馆在开展创造社会效益工作时,一直以追求科学、量化的标准为目标.但是实践中,量化标准缺乏的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博物馆,因为没有具体科学、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和指导社会实践,使得博物馆在开展创造社会效益工作时,常常达不到或偏离既定目标.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包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内的中国梦的新圆梦之旅.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召开的全球政党大会,昭示了中国执政党愈发自信、包容的发展之路;而11月28日至29日,来自国内外博物馆和数字技术领域众多大咖参加的“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则表明外向型博物馆经营理念越来越成为共识.我国正全面推进经济供给侧改革,以占有最丰富、最知名、最具价值IP的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
博物馆社会教育实践作为公共文化体系面对社会大众的最好示范窗口,如何充分发挥各馆社会教育的功能、积极开展各类免费体验项目和收费体验项目,很多博物馆都还走在摸索前进、充当实验先锋的路上。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已有较好示例,浙江省博物馆也勇于开拓创新,“行走的课堂”“四季课堂”“指尖上的假期”等以馆藏文物基础课程系列,特别是2018年初启动研发的原创文物活化课程,不仅在浙江范围内进行社教创新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