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盖区极光弧的南北半球共轭观测研究

来源 :2015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igh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盖区极光弧(Polar cap arcs)是极区电离层高纬地区的一种常见极光现象,其形成与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有关,但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本文联合TIMED卫星的星载极光成像仪、DMSP卫星、SuperDARN雷达以及我国北极黄河站的极光全天空成像仪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研究了发生在2006年02月05日的极盖区极光弧事件.在此期间,TIMED/GUVI在南北半球都观测到极盖区极光弧,且发现北半球的极光弧首先发生在昏侧,然后向晨侧运动,而南半球的极光弧发生在晨侧,然后向昏侧运动.DMSP卫星多次穿越南北半球均发现极盖区极光弧伴随有倒V型电子沉降特征且伴随有上行离子.另外,极盖区极光弧存在多种尺度且主要位于对流反转处,地面高分辨率的极光全天空成像仪观测到起更精细的时空演化特征,并与行星际磁场条件有很好的相关性.基于以上观测,我们推测极盖区极光弧可能是由夜侧磁尾重联引起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Ohshima等(2013)和 Kitade等(2014)通过长期锚碇潜标观测,相继在达恩利角冰间湖(65o-69oE)和文生湾冰间湖(105o-111oE)附近发现了新的南极底层水生成信号。底层水由生成于沿岸冰间湖区域的高密度陆架水演变而来。高密度陆架水(DSW)在南极斜坡锋附近与绕极深层水(CDW)混合并下沉是该演变的关键过程之一。因此,为了揭示新被发现的底层水生成源地——文生湾海域大
会议
朗缪尔湍流由电子束和等离子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激发,其过程会产生例如波坍塌、自聚焦等各种复杂的现象。为了解电离层中朗缪尔湍流的相关特性,本文采用Zakharov 模型对其进行研究。该模型描述了朗缪尔波与离子声波的非线性耦合过程,并表现为Zakharov 方程组(ZSE,Zakharov system of equations)。为了求解该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本文利用伪谱法进行数值分析,估算出朗缪尔波
Due to the transport of high-density sunlit plasma from dayside by convection,polar cap tongue of ionization(TOI),polar cap patches and blobs form as common phenomena in polar ionosphere.The steep den
会议
The tropopause is one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It separates the troposphere,which is marked by a relatively low static stability,from the stably stratified stratosphere.The heigh
会议
极盖等离子体云块(polar cap patches)是极区电离层天气的重要现象之一,是极光椭圆极向侧岛状高密度等离子体结构,通常具有2 倍以上的背景等离子体密度,空间尺度为500~1000km.极盖等离子体云块与由日侧经历极隙区延伸到极盖区的连续的舌状等离子体结构(TOI)具有紧密的联系.极盖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传播特性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研究主要科学问题.本文在一维全耦合极区电离层模型基础上,不同
会议
在第31次南极考察中,成功回收一套装有定载荷破断保护装置的潜标系统。我国近几年大量的潜标系统布放在南极海域,但由于南极冰山淋沥,给布放潜标带来困难,回收潜标的成功率很低,因此考虑设计一种防止冰山的碰撞装置,在潜标系统中充分发挥作用,根据南极考察区域冰山的特点,统计多数冰山平均水下高度在200-300 米左右,考虑在水下300 米处安装防止冰山的碰撞装置,并且按照一定破断负荷配置压力片,这样在设计潜
利用北极黄河站2003年12月到2007年2月的全天空极光观测数据,选取其中的日侧极光弧图像(共42493),将其映射到地磁坐标来定量计算极光弧的方向.对任意极光弧,定义极光弧的倾斜角为极光弧序列的走向与当地地磁东西方向的夹角.我们发现日侧极光弧的方向随磁地方时(MLT)的增大而增大,其倾斜角则随着磁地方时的增大而减小.极光弧倾斜角随磁地方时变化发生了反转,反转点平均位于10.5 MLT.同时还发
会议
极光卵的边界位置与太阳风和磁层能量的耦合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极光卵边界进行建模有助于我们理解行星际磁场与地磁场的活动规律。为了克服现有极光卵边界位置预测方法的不足,我们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极光卵边界位置预测模型,实验证明该模型可以对极光卵的边界位置进行准确有效的预测。此外,我们对实验得到的极光卵的边界位置与地磁场活动指数AE、行星际磁场z 方向分量Bz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验分析,并从这些实验中得
会议
2012年9月27日、2015年3月17日和6月22日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都引发了巨大的地磁暴,其中最大的一次地磁暴DST 指数降到-223nT,是近10年来最大的地磁暴。刘颍等人利用Wind 和Stereo 的遥测和就地观测数据,对这几次事件中日冕物质抛射物的触发过程和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中,我们利用全粒子模拟分析日冕物质抛射物及其驱动激波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并且与1AU 处卫星的就地观测资料做
会议
Using ground-based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optical aurora observations,we investigated one fortuitous event to illustrate the direct responses of the fine structure auroral emission to interplanetar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