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草地资源退化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模式研究

来源 :甘肃省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han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祁连山草地资源特征,分析了祁连山草地资源退化问题,对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机制进行简述,并提出祁连山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模式。
其他文献
首先略述了甘肃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接着论述了正确认识和协调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关系的思想观点与方法,之后提出了甘肃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措施:主要是要做好林草植护、水土管理、环境保护、人口节育、教育科学、结构调整、产业经济等各有关工作。
运用河西走廊内陆三大河流(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1955~2005年时段的河流流量和气象实测资料,应用多种数值诊断方法,系统分析了流域内51年间出山径流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等。结果表明,走廊内出山径流的年内分配差异较大;三大河流的夏汛流量的峰值出现在同一时期,出山径流量自西向东分别占年总出山径流量的74.75[%]、75.04[%]和80.94[%]:径流的年际变化平水年份最多,占总序列的38.56[
祁连山是我省河西内陆区河流的发源地和径流形成区,每年平均从其北麓向北部的河西绿洲输送74.68×108m3的径流量,祁连山区域属轻微水土流失区,全流域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280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25 kg/m3,祁连山区北麓出山径流的变化对河西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发源于祁连山的58条河流水资源数量、质量的调查评价,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得出近10年来祁连山中
老虎沟12号冰川长10.1km,面积为21.9km2,是祁连山最大的山谷冰川,其极大陆型冷性冰川的物理性质及复式冰川形态,为众多冰川学者所关注。该冰川监测开始于1958年,1962年由于种种原因,监测被迫终止,其后于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有过短期考察,2005年恢复全面观测。本文基于野外GPS观测数据、两期1:50000地形图、两期1:10000地形图及Landsat ETM+遥感影像,详细分析了
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金强河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气候变化和禾草-嵩草草地产量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和高寒草地退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金强河流域的大气温度和降水变动幅度不大,1980~1998年,10年之间变化梯度约为0.286℃,2000~2006年平均平均温度为0.899℃;10年间温度增幅加大。降水量平均为408.3±52.4mm,在1988年达到峰值后,降水量有减小趋势;草原湿润度K平均值为2778±
流域经济理论是以流域为单位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工、副各业布局,科学分配水土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改良和合理利用,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营管理理论。水是一个流域内最为活跃的流动资源,又是良好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流域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高效利用不仅关系着流域治理的效果,也关系着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资源的继续利用,发展节水是流域综合治理的必然选择。
自动化监控是水利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工程实时数据采集和实现远程遥控的唯一途径。本文从系统总体结构、通信网络、中央监控软件、现场控制器、水雨情监测、水工安全监测和图像信息采集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完善的石羊河流域自动化监控系统,更好地为实现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水利信息化服务。自动化监控可远程调度提高到秒级,可以及时地获得工程的实时运行工况、实时安全信息和实时图像信息,也可以实时远程调度:
寺大隆林区是祁连山生物群落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水源涵养林核心区。该林区已查明的昆虫类有害生物有9目87科499种,林木病害有46种,林区啮齿类有害生物有27种,分属2目6科,另外还有狼毒(Stellerachamae jasme)、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等植物类有害生物。目前,林区有害生物危害总面积1584.93hm2,其中,青海云杉嫩梢和食叶害虫危害140 h
祁连山是一个不对称山地,北翼以巨大高差俯临河西走廊,南翼与青藏高原连为一体。欧洲地理学家曾以昆仑山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山地,由于发现了祁连山,他们把青藏高原北界向北推移了三个纬度。本文对祁连山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介绍,分析了其重要性,并对生态保护问题做出了简述。
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升温,加上社会发展经济需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掠夺性开发,已经使得祁连山难以负重,生态地质环境退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导致祁连山环境地质条件改变,限制了走廊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开展祁连山地质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具有旅大的现实惫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介绍了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分析了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简述了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循环规律,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