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治疗的研究

来源 :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会议2015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1848668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述后循环卒中约占卒中的25%-40%,绝大部分后循环缺血性卒中(70%)是来源于动脉-动脉栓塞或者颅外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起始部由于血流缓慢及血流的紊乱是最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因而成为了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长期以来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已经受到极大重视,有相应的内科、外科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的研究,但是VAOS不论是内科治疗、外科治疗,还是血管内治疗的系统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因而,VAOS是一个常见的、被低估的卒中的病因,相应的研究缺乏.
其他文献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主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致死和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临床特征.非编码RNA包括miRNA,siRNA,lncRNA等.miRNA是高等真核细胞中的长度为21-23bp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具有进化保守性、组织特异性和表达时序性,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端非编码区特异性结合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为重要的病变基础,不稳定斑块破裂形成栓子阻塞血管,直接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事件。近年来研究发现,妊娠相关蛋白A可作为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记物,但其具体机制尚未见系统的报导。本文总结了妊娠相关蛋白A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金属基质蛋白酶(MMP)、炎性介质等综合作用,最终促进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机制。当然,其中很多具体机制不甚清楚,期待更多的关于
Several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YP2C19 polymorphism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clopidogrel, but few have noticed the difference in association between We
目的:通过对中国与美国之间静脉溶栓治疗的现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对中国和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南的差异提出一些建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万方数据库、CNKI期刊+硕博+会议、Pubmed数据库,收集1995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采取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相关文献,首先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定和定性系统评价,并进行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
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作为预防缺血性卒中的药物,在临床上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其缺点是可能导致消化道不良反应,为了预防这一副作用,临床上经常会给病人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但是这可能导致PPI相关的副作用,其中心脏事件是目前关注的焦点,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叙述.
会议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r-tPA的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血运重建的标准治疗.但是这种标准治疗存在两大致命的短板:治疗时间窗段及血运重建率低,限制了其对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广泛应用.而近10年来发展的新型的机械取栓治疗(Mechanial thrombectomy therapy)成为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亮点,有比静脉或动脉溶栓更高的血运重建率.
会议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到80%。缺血性卒中是脑血管闭塞,导致血流中断,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和坏死,供血区域功能障碍。治疗首选时间窗内溶栓,开通闭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但受时间窗和出血风险等原因限制,国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率极低。近年来,血管成形支架术、血管内取栓等血管内治疗方法前景良好,但尚
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且医疗费用较高,其突出特点是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罹患脑血管病后3小时内及时给予溶栓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现实临床工作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病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对于没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的保护等对症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有关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取得了
经静脉rt-PA的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被证实有效的急性脑中风治疗,它可以显著减少中风所造成的后遗症.台湾自2002年核准使用迄今已十余年.在开放的前六年,这项治疗并未普遍被临床医师重视与充分执行,而民众也因未接受到完整的信息,包括药物的治疗仅限于中风发作三小时内;加上主司其责的许多神经科医师抱持着忽略的心态,能逃避责任就逃避.
会议
谷氨酸过多引起的神经兴奋性毒是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以谷氨酸受体为靶点的疗法在动物模型中具有相当好的脑保护效果,但是临床试验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出现了各种副作用,甚至死亡率有所上升。所以,谷氨酸受体作为药物靶点是不合适的。基于缺血性脑中风过程中大量的谷氨酸堆积于胞外,我们提出是否可以在缺血过程中降低胞外谷氨酸水平,进而减弱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保护缺血性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