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破难题科普创新促和谐--浅谈科普实践与创新

来源 :广东省科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vs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客观的分析当前国家科普实践创新存在的困难、矛盾和制约因素,解放思想、破解难题、找出新方法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新兴媒体,但电视作为四大传统媒体之首,仍然占有最大的受众规模。本文以科教栏目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电视的科学传播能力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科教栏目时段欠佳,制作观念滞后,栏目形态和叙事方式缺乏吸引力,缺乏市场意识和推广能力。笔者据此提出一系列提高我国电视科学传播能力的建议。
面对我国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有待提高的现状,以电视气象节目为例,探讨电视科技传播策略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长,通过加强电视传播的时效性、可视性、通俗性和互动性等方面,实现防灾减灾信息的有效传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促进公众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为人民福祉安康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提高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促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制定了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作为子方案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科普事业有别于国外的发展创新之路。其次,阐述了在科普事业发展中,不能忽视科普概念、基本特征的理性思考和研究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科普的社会属性。
中国的科学传播正处于转型阶段,这是过去几十年发展历史证明的。人们从过去的以国家利益为唯一出发点,到现在受到科学技术和工程的飞速发展的影响而引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所导致的科学共同体对公众的利益的关注。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应用科学具有其利益性,这种利益导致科学家团体的传播态度的变化。而公众的科学素养低不能成为公众不能参与科学决策的理由。公众的参与才能根本上导致科学信息的自由流动。公众的参与需要科
现代人充满了求知欲,需要知识,但他们讨厌枯燥的说教,希望以生动的形式接受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科普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现实的需求,要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参与公众知识的构建,不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目前科普工作的主体、客体、载体等不尽如人意。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倡导“科学下嫁”运动,要让百姓爱上科学。现代科普强调互动的过程,并通过各种对象之间的互动形成一道连锁反
拓展科普理念已成为当前我国指导科普实践,提高科普层次,加强科普作品原创能力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对科学主义争论的分析,阐述了欧洲公众理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反思当前我国科普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科普理念的单一性、科普工作边缘化、科学传播的功利性、科普研究的浮躁现象、科普原创作品(活动)贫乏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要拓展科普理念,全面理解科学;结合传播实践,深化研究内涵;丰富科普内容,加强文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而科学普及是促进科学技术知识增长的基础,又是科学知识面向大众传播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的时候,科学知识体系与信患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以及传播的障碍。E-Transmit就是基于科普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可以缓解“科技知识信息时空传播误差”从而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达到个体科学知识的增长与信息社会知识进步的和谐。
作者提出了科普学的三大定律,揭示了科普的基本规律、方向和任务(内容),阐述了科普工作者与受众的关系和科普的支撑力量是科普的基本规律所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科普的基础,研究科普理论、创建科普学首先要把这三大定律认识清楚,就可以指导各个方面了。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环境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义,并在对城市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环境的诸要素进行分析之后,讨论了公民科学素质在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中的作用;文中最后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对城市科技创新力的贡献的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