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消"二法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体现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与酸或胆汁相关,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流及刺激症状,可伴有食管外表现。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食管对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及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有关。中医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尚无统一的命名,根据其发病时的不同主症可以归于:"吐酸、呕吐、嗳气、胃痞、胃痛、噎膈、胸痹、哮喘"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食管,但与脾胃肝胆肺诸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主要病邪为湿、痰、气、瘀,与胃失和降、浊物上逆密切相关。失和降、浊物上逆密切相关。饮食失宜、七情内伤是其主要病因;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是其基木病机;肝气犯胃、气郁化火是其发病关键;凋和升降、和胃降逆为基本治法。伴随着中医药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该病的优势日益突显。 中医药治疗体系是理、法、方、药的统一体,四者之间是不可或缺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早在《内经》中就记载有很多治法及其理论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一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自《内经》以降,后世医家对治法多有精辟的见解,至清代程仲龄将治法概括为经典的“八法”,他在《医,笋晤》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卜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而“和、消”二法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进行了详细论述。
其他文献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胃痞"、"胃脘痛"、"胃胀"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CAG属癌
会议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粘膜呈慢性炎变和固有腺萎缩,致使胃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的慢性胃粘膜病,可伴有肠腺化生和异型增生。根据病人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闷胀,纳差
引言: 疟疾是由4种疟原虫(即恶性疟、间日疟、卵性疟和三日疟原虫)中的一种或多种感染人类引起的疾病,通过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疾感染仍然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指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故中老年人多发此病。本病可由慢性浅表性
会议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慢性胃炎的发生与精神压力过大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中医理论亦认为心理情志变化与脏腑功能是否正常密切相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一般认为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发生了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
会议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ids.CAG)属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以胃黏膜的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变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为
会议
中国人喝茶喝了一辈子,筋骨强健、神清气爽的好处是说不尽的,可惜的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学西洋人的研究精神,对茶的保健功效多多发表几篇研究报告,反而让日本人和西洋人 Chin
本文首先从辨证辨病、针灸疗法、推拿治疗、外敷治疗四个方面论述了胃癌中医临床治疗的现状;然后,对目前新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
临床经验方昆参颗粒由昆布、仙鹤草、藤梨根、人参等组成,具有解毒消积,健脾补虚的作用,对进展期胃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了探讨其作用机制,本文观察了昆参颗粒对人鼠进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