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孕震新模式:岩石圈中水的临界奇异性与断裂的耦合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e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孕育或触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动力来源,或是地球转动的惯性力、或是天体引力如潮汐力、或是热动力等,尤其是它们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岩石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即便是力学状态变化不大时,当岩石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很大变化时,也可能引发地震.当两方面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耦合,更易引发地震.本文研究岩石圈中水的相变,以热容为例计算了水的临界奇异性变化,结合地温线分析岩石圈水临界奇异性出现的条件,探讨水的临奇异性与断裂祸合引发地震的机制.
其他文献
《变形显微构造研究图集》是作者胡玲、刘俊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实践中积累的标本、薄片观察与体会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为保证质量,作者还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并参考了国际上最新的《Fault Related Rocks》(Snoke,et al.,1998)、《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in Minerals and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中国四川西部汶川发生Ms 8级地震,其震级之大、余震之多、破裂之长(>300 km),破坏至极,令人震撼.造成6万余人死亡,近30万人受伤.根据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http://www.cenc.ac.cn)和美国地质调查局(http:.//earthquake.usgs.gov)公布的震中分布位置、震源机制解和余震震中分布等资料,汶川地震的震中位于映秀镇西南侧,
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是我国印支运动的典型代表,广泛承认它主要是在印支末期由东西向强烈收缩体制下的产物.作者最近研究发现,在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结合部位西侧的西康群中,发育了强烈的伸展构造,具有显著的宏观剪切流变特性,其构造现象与糜棱岩的很多显微构造特征极其相似,但规模巨大,实为罕见,戏称“巨型糜棱岩”,特展示于此,以飨同仁.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的发生使龙门山构造带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地震成因机制、地震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发震构造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汶川地震参数对其发震构造进行初步探讨.
龙门山构造带处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扬子地台的过渡带,主体构造为自北西向南东推掩的逆冲推覆构造.其中汶川-茂汶断裂(后山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中央断裂)、彭灌断裂(前山断裂)为龙门山构造带主干断裂.以中央断裂为界,北西部称后龙门山,主要由古生代变质地层及晚元古代基底杂岩构成强变形褶皱推覆系统;南东部称为前龙门山,主要为中生代沉积地层构成,变形构造以冲断推覆为主;彭灌断裂南东则是龙门山中-新生代前陆
本文介绍了旋回的概念、种类、旋回〔和韵律)之间的连续性或承前启后性和错综复杂性,讨论了旋回力与力旋回,对转回地震的主要动力、特点及主体分部、前兆与效应、预期预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界,龙门山是地形(从>4000 m向东变为~500 m)、地壳厚度(从60-65km向东变为~40 km)和岩石圈厚度(从80-100 km变为四川盆地的~250 km)的陡变梯度带,然而龙门山没有发育典型的新生代前陆盆地和低角度逆冲断层,GPS观测的缩短速率3mm/y(Burchfiel et al.,2008).虽然大家一致认为龙门山的新生代变形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向东扩展的影响,
工程近区域范围涉及扬子地台内部二级构造单元江南台隆与下扬子台坳毗邻地段.该区域及其相邻地域亦称之为幕阜—九峰地块,其北缘边界为北西向襄樊—广济断裂东南段,西缘边界为北北东向沙湖—湘阴断裂带,东缘边界为近南北向湖口—星子赣江断裂带,该地块定型于燕山期,新生代继承性隆升,东西两侧分别为鄱阳湖坳陷和江汉、洞庭坳陷. 本文对采自断层破碎带及其上覆地层的36组测龄样品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热释光tTL
龙门山山脉展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之间一个非常陡峭的地貌.龙门山山脉包含了一系列北西倾的逆冲断层和相关褶皱,它至少遭受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主要的缩短变形(Burchfiel et al.,1995;Jia et al,2006).但是,近十年来的GPS数据并没有表现出龙门山上地壳有大尺度的缩短变形(缩短率<3mm/yr),还表明了青藏高原的龙门山部分随着华南一起运动(Burchfiel,20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位于南北地震带,南北地震带是构造地貌突变带、地壳厚度过渡带和重力梯度带.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盆册过渡带的映秀.北川断层上,震源深度为12公里,位于近水平的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与上地壳中向西倾斜的映秀--北川逆冲断层的交汇处,是典型的大陆板内地震.板内地震主要产于新生代厚壳造山带或高原,在平面上呈弥散状分布,在剖面上震源沿中地壳成层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