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当下中国医院之社会伦理角色刍议

来源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mail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中国医院面临着一种社会伦理角色定位的困境,这既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也不利于医院自身的良性发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医院发展史与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特征的视角,提出医院所承载的"施爱性"这一社会伦理内涵,并初步探讨了其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期对医院决策层在进行社会行为时提供一种合理性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医院伦理学委员会职能作用进行了分析,指明了目前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建设的现状和职能作用发挥状况.本文认为目前影响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职能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是领导重视程度低,医学伦理学委员会人员组成不合理,功能定位不准,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针对上述几方面的因素,本文结合医院工作实际,从加强宣传教育、科学选配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健全规章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颁布后,各医院纷纷出台新规定,推出新举措.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单位落实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关于贯彻的四点看法:1.提高认识,科学统筹与配套文件的学习贯彻;2.加强医务人员道德教育,努力塑造医务人员的道德人格;3.坚决纠正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改进医疗作风;4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医德医风建设长效监督机制.供其他医疗机构参考借鉴.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是整个道德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医疗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德医风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时期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既是提高医院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健全医德教育管理体系,提高医
本文通过对五所医院医务人员从伦理培训、对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知、对临床伦理和临床研究中伦理的认知、对医学伦理培训的需求四方面进行现场调查,并对是否接受过伦理学课程培训对研究内容选择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描述了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认知的现状,提出医学伦理在临床实践和医疗科研中已有较大的影响,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学伦理教育任重道远.
政策的合理性、公正性、正当性和社会性等问题,是判断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绩效的伦理学指标。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既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诸如医疗服务供给中的利益化倾向、政策的协调性与配套措施不力、政府定位不够准确和干预效果不好等。重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伦理学目标在于,创新医疗卫生体制与机制、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和优化医疗服务供给模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能否影响到农村居民收入公平性,影响的程度如何,均需要科学的测量方法来衡量。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收入公平性的准确测量可以评价合作医疗制度,亦可以判断各种因素对收入公平性的影响,为调整合作医疗的实施策略、补偿方案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河南省新农合卫生服务调查”2005年对照两次调查数据,拟讨论使用基尼系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医疗费用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农民收入公平性的影响。
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基因操作技术、胚胎技术等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法律、社会公平等诸多问题,审慎地对待生命科学与伦理的冲突,有利于协调好生命科学与伦理二者的关系,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
本文意在通过谈论对"换脸"手术发生前后的各种看法,及带来的新一轮的医学探讨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道德争议,提出伦理、法律的思考。
2005年,2006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各级各类医院进一步端正办院宗旨和办院方向,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服务理念,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各级各类医院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
医学伦理查房主要是就医生在工作中是否"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力,主动优化医疗服务、改善医患关系等进行考察和评价。它在医院工作中发挥着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务、建立新型医患关系、廉洁医德医风、构建"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