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追尾碰撞相容性仿真研究

来源 :2011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暨中国客车行业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leen350191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辆追尾是中国道路交通事故中仅次于正面和侧面碰撞的事故类型,为研究不同类型车辆追尾客车的碰撞安全性,分别建立了轿车、货车以及客车与客车之间追尾碰撞的三种仿真模型,通过追尾仿真试验,探讨追尾碰撞相容性的有关问题,并建议适当降低客车后端下部的结构刚度,增加后围下部碰撞缓冲吸能区,并安装吸能装置。对于追尾轿车,可适当增加轿车前部保险杠的刚度,也可安装缓冲吸能装置,减轻碰撞时车内乘员的损伤;对于货车与客车以及客车之间的追尾碰撞,不能以单纯增加其本身的刚度来提高碰撞相容性。两车质量较大且相当,增加一个车辆的刚度可以对本车乘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相应增加另一车的伤害程度。车辆外形及几何尺寸在碰撞过程中会展现出对非线性结果的影响特性。一个较弱的结构设计一方面可以产生较大的变形,进而降低碰撞过程中的减速度,但另一方面却增加了被对方车辆侵入而造成乘员较大伤害的风险。为满足相关法规要求和增加通过性,客车底盘离地间隙一般设计较大,而轿车前端高度则较低,因此在发生客车和轿车追尾时极易出现轿车钻入现象,故应在客车后部增加防轿车钻入的保护装置。相对而言,现阶段最有效提高碰撞相容性的办法就是改善乘员保护系统。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是最主要的乘员保护装置,除在轿车内部安装相应的安全气囊外,在轿车引擎盖下安装气囊,使其在碰撞过程中及时弹开,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此外,安全带可以保证发生碰撞时乘员的位置固定,减少“二次碰撞”损伤。货车驾驶室和客车驾驶区由于结构限制,目前配备安全气囊的车辆较少,在驾驶区产生较大变形和外部侵入时容易对车内乘员造成直接伤害,故应在货车驾驶室和客车驾驶区适当位置配置安全气囊,增加对驾驶员的保护力度。此外,被追尾客车的乘员致命伤害常见于头部,大多由外部或自身结构侵入乘员生存空间所致,现阶段最简单、实用的办法是为车内后排每个座椅配备安全带。
其他文献
客车车身具有承载、防护、装饰及驾乘功能等使用特点。为了更好地将客户需求特征转换为商品技术特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商品竞争力,8m客车开发在车身结构和配置优化上进行了大胆
提出了一种3mm线性调频源线性度的实时闭环校正方法。应用该方法研制了3mm线性调频源线性度校正系统。重点对这种实时闭环校正方法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证实了3mm线性调频源稳态线性度
通过介绍概念新能源客车,浅谈未来中国客车业发展趋势;阐述了太阳能汽车的基本原理,以及"太阳能、油能、电能"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s)全新三能概念混合动力公交车.解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CATIA/Drafting模块下,主要通过插入页面背景的方式来添加工程图图框,然后手动添加明细栏、状态栏及其文字说明。针对插入页面背景的方式和添加图框的种种不便,运用CATIA二次
Although future sea level rise along the China coast has been projected by various studies for different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 the proje
Firms in China within the same industry but with different ownership and size have different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face different emission regulations and financial conditions,thus can give ver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policies.This fact h
开业仪式地点:柳州市三江县城侗乡大道苏城·奇石城开业仪式时间:农历二○一○年三月初三公历2010年4月16日(上午10:00)开业仪式邀请:各位赏石界领导、爱石人士三江侗族自治
简述TEG6119SHEV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造型的开发过程,以及充分运用工业设计理念,大胆优化的客车设计流程.结合汽车造型设计程序和模块化思想的特点,提出客车造型设计系统的
中国非机动车出行近年来逐渐复兴并形成了复杂的混合交通流动,造成了交通运行和安全问题,因此对混合非机动车速度分布进行准确建模是重要的现实需求.该文首先介绍了利用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