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经方治疗肾脏疾病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活动。清代医家柯琴曾说:“仲景约法,能合百病,不专为伤寒一科耳”。后世医家将其扩大用途,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本人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工作,常常应用经方处理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本文结合医疗实践,就肾脏疾病治疗中应用经方的情况做以初步概括。
其他文献
疼痛是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信息与依据。《金匮要略》特别重视疾病的疼痛表现,许多疾病根据疼痛表现与性质便能推测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与辨证论治提供依据。《金匮要略》有关疼痛内容在望、闻、问、切四诊中都有反映,如“色青为痛”:“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局部“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等。《金匮要略》前二十二篇,除第十六篇未提到疼痛字样外。其
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血管意外。其致病因素及诊治法,历代医家均有所论述,论点各有侧重,然缺乏其系统性。有鉴于此,不揣谫陋,谨以临床为依据,试为论述于此,以供同道参考。
“胃家实”是《伤寒论》阳明病最具典型特征的证,三承气汤证是其辨证核心,具有起病急、变化迅速、病势凶险的特点。准确快速辨证是及时用药和控制预后的基础,在辨证过程中把握阳明病进程中的“度”非常重要,“以外揣内”是仲景三承气汤证辨证的基本特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方法学,通过归纳总结阳明三承气汤证辨证方法学,对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有举一反三的启示意义。三承气汤之攻下有峻下、和下、缓下之别,在衡量机体正气之强
奔豚病和惊恐障碍在临床表现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故对确诊为惊恐障碍者,可从奔豚病论治。本文探讨了对奔豚病与惊恐障碍的比较研究。
方剂辨证是自古就有的一种辨证方法,只是没有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没有引起历代医家重视。关于方剂辨证的概念、源流以及与方剂学和其它辨证方法的关系,笔者已有专门论述。近些年来,笔者致力于方剂辨证方法学的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临床实践,深切体会到方剂辨证方法是一种简明易学、疗效确切的辨证方法,该法以证对方,便于掌握和传承。本文现将运用方剂辨证方法诊治疾病的若干体会进行介绍。
《金匮要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风湿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术语,它包括了几百种疾病。金匮已有风湿病病名,“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金匮所论风湿病多指湿病、历节病、肾着病等,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相似。本文拟对金匮治风湿病的方药进行探讨,以期对风湿病的治疗提供一点参考。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一千多年来一直对临床各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除了蕴含丰富的理法方药内容外,书中还记载许多难治证及死证,排除《伤寒》、《金匮》两部分中的重复条文,共计有42条。虽然张仲景在条文中未列出治法方药,但其对症状的细微观察和描述对后人仍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提示笔者在诊治疾病中要做到见微知著,勿失病机,早预防及时挽救。
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施,辨证灵活准确,用药精巧恰当,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伤寒论》在六经经文中有关针灸治疗六经病变、禁忌及六经病理与腧穴关系等的论述是言简意赅,匠心独运,颇具特色的。笔者总结《伤寒论》针灸学术思想。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自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外感内伤皆可出现,缘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朝食暮吐谓之“胃反”,泛恶欲呕谓之“恶心”,凡此皆属呕吐之类。其实呕与吐往往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并称为呕吐。早在《黄帝内经》中对呕吐已有论述。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呕吐证治有较大发挥,立法遣药,言简意赅,所涉及内容广泛,形成
肾为先天之本,从古到今的各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肾病的治疗。古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立少阴专篇对肾病进行论述;在《金匮要略》中也多处提到了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原则,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肾病理论。笔者对张仲景治疗肾病方法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对临床治疗肾病有所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