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东北粳稻抽穗进程及产量影响

来源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未来地球国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shao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采用OTC(半开顶式气室)进行CO2富集系统,设置三个CO2浓度高、中、CK(550、450、380μmol/mol),通过对东北粳稻穗部抽穗进程及产量结构分析,得到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东北粳稻抽穗的影响及产量变化敏感指标.结果表明:中浓度CO2对东北粳稻抽穗进程和产量影响不大,高浓度影响显著.中、高浓度CO2使东北粳稻生育进程提前21、72h,始穗至齐穗期抽穗进程缩短10、1h.中浓度CO2产量增加但差异不显著;高浓度CO2使东北粳稻产量增加15.68%,主要来自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主穗产量的增加.对高浓度环境下穗部结构分析,得出穗部结构对CO2浓度变化敏感指标依次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主穗的2次枝梗数、2次枝梗平均实粒数、1次枝梗平均实粒数。
其他文献
以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红松和蒙古栎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分模拟实验分析了红松和蒙古栎幼苗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综合评价了两种幼苗的水分敏感性.结果表明,红松和蒙古栎幼苗各生物学指标均与土壤水分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最适宜土壤水分含量较接近(都在40%左右),水分增加和减少都会抑制红松和蒙古栎的生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红松和蒙古栎幼苗的水分敏感性评价指标k=|2a/y0|,指出红松幼苗对水分变化
区域性气候改变导致的环境条件变化(大气CO2浓度、温度、降水等)将对植物的光合生理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开顶式生长箱(OTC)、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了不同CO2浓度(对照、550μmol·mol-1)和降水处理(-30%、-15%、对照(1978-2007年30年平均月降水量)、+15%、+30%)下大针茅一年生实生苗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探讨了CO2浓度升高和降水变化协同作用对典型草
为弄清全球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基于野外增温模拟试验研究.本论文在介绍红外加热技术原理、增温效应及其优缺点的同时,从植物物候、光合生理、生长发育、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土壤特性和地下过程等方面综述了红外增温模拟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未来拟重视的研究领域。
气候与植被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全球变化及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兴起,植被模型尤其是动态植被模型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和大尺度生态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综述了植被气候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由静态统计模型向动态机理模型的发展过程,总结了代表模型的设计目标、主要原理及特点.代表性静态模型包括Holdridge生命地带系统、Kira分类方案、BOX模型、MAPSS模型、BI
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大影响.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准格尔旗为例,利用气象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准格尔旗多尺度(年、月和旬)的降水量、气温波动特征,计算出该地区1961-2009年主要农作物的气候产量,揭示准格尔旗作物产量对多尺度气候波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北方雨养旱作区,粮食气候产量受降水量年际波动(特别是7、8月)显著影响;谷子、麋黍、玉米、薯类、大豆和
本文利用影响植物生长的光、温、水因子(年均降水量、最冷月温度、最暖月温度、年辐射量),结合反映季节变化的气温年较差,根据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地理分布资料和模拟物种潜在分布的最大熵模型(MaxEnt),研究了曼青冈潜在地理分布及其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能够很好地用于曼青冈潜在地理分布模拟.影响曼青冈潜在分布的各因子重要性排序和气候适应阈值分别为:气温年
冠层光合参数的准确定量遥感反演是生态系统遥感模型的核心与关键.基于2011年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期冠层光谱反射率,生态系统CO2通量、微气象因子及玉米光合生理生态指标的观测数据,开展了高光谱遥感对玉米生态系统冠层光合能力(Pmax:最大光能利用效率)与光合效率(εN:NEECO2/APAR;εG:GPP/APAR;α:光量子效率)参数的反演能力评估研究.结果表明,Pmax和α在整个生长季呈现单峰型变化
为揭示东北春玉米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适应技术和策略,本文在深入分析不同熟性春玉米发育期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应用时间序列的分期播种法和以气温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的地理播种法,提出将二者相结合的时空播种法.本研究以东北地区北部哈尔滨周边地区主栽春玉米久龙8号(中熟-中晚熟)和东北地区南部锦州周边地区主栽春玉米农华101(晚熟)为试验品种,分别开展当地主栽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并以
基于1961~2011年东北地区88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Kendall-Theil线性趋势估计等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多年东北地区稳定≥0℃积温以变化趋势25~95℃·d/10a显著增加,三江平原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东部山区.稳定≥0℃气温的起始期在东北北部和中部显著提前,终止期在北部基本显著延后,日平均气温稳定≥0℃的日数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基本以变化趋势2~4
目的:研究气温升高对苏南地区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文献阅读获取当地的大田播期试验数据,与同期气象数据相结合,重组水稻增温试验,研究气温升高对该地区水稻生长的影响.气温差异由播期不同引起。结果:气温升高会导致水稻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拔节期对抽穗期与成熟期的影响不大.叶面积指数在拔节期会随气温升高而增大,在成熟期则随气温升高而减小,但两者变率都随之增大.气温升高有利于拔节期的叶片增加,同时会加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