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量互变原理看数学方法的局限性

来源 :国务院学位办,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z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数学方程或函数对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定量的描述是自然科学严密性和精确性的内在要求。然而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方程一旦确定下来,方程中变量的个数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变的,而事物发生质变时,就有新的质的产生,各个属性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在函数关系中自变量与函数只是单向的线性关系,没有从函数到自变量的反馈。函数是通过自变量的外在变换而得到的,不是基于自身而发生的内在变化过程,函数的某一时刻的数值没有把它以前的变化过程继承下来。而事物发生的变化过程中各个属性是相互影响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事物发生的变化也是基于自身发生的内在的变化,量变产生质变是对事物变化过程的继承。数学方程和函数的这种外在性决定了它们无法反映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以及事物质变和量变相互交融的内在变化过程。如果忽略了事物发生的质变,或者把质归结为量,并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规律的精确描述。数学方程是对规律的外在的描述,方程的形式不变性并不等价于规律自身的同一性。相对性原理是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反映,把相对性原理看做是描述物理规律的数学方程在坐标变换下形式的不变性是对相对性原理的误解。
其他文献
本论文乃介绍台湾现行弥勒信仰与其学术研究之概况为主.关于弥勒之信仰,含狭义与广义两方面值得探讨:狭义方面,当指以弥勒为主,或专门供奉该尊之寺庙或道场.广义方面又分为虽有弥勒之佛像供养,但不以其为主要崇拜之对象;或有的道场或寺庙虽属禅宗、天台、及华严等之专宗,却宣扬兜率天之信仰.关于对慈氏之研究亦可分狭义、广义两方面:狭义方面,对慈氏思想之研究只是对其个人思想行谊来论述.广义方面只针对慈氏思想所虚生
本文主要以俄藏及中国藏黑水域弥勒信仰文献为例,一窥西夏时代的弥勒信仰.仁宗在位时,对佛经的需求及重视非常殷切。再者,西夏境内文殊山离佛治束壁有弥勒图,可以理解,西夏周边的汉族、契丹、吐蕃早以信仰佛教,西夏立国后,与上述民族多有交往,结果在日益强烈的崇佛环境下,佛教得到君主重视,成为国家的宗教信仰。
通过对道教三宝说中的"慈"与慈宗之"慈悲观"的比较研究,认为尽管二者在逻辑表达、思维模式等存在差异,但道教三实说中的"慈"和慈宗之"慈"存在如下内在相通之处:均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无条件、无所求、宽容、博大的慈悲大争;是修道、修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修道、修行的方法,当然也是成仙、成佛的境界;具有"无为"的特点;是"明心见性"的修行、修道方式.
本文简略论述了《华严经》、地论派和华严宗中的弥勒信仰,认为《华严经》承认弥勒作为释迦弟子、兜率天菩萨和未来佛的地位,并且重点把弥勒菩萨作为弘扬华严教义和辅助文殊、普贤教化的圣者.地论派学僧在接受弥勒菩萨信仰和未来佛信仰的同时,既有坚定信仰兜率净土者,也有反对往生兜率净土者.地论派把莲华藏世界海作为终极修行目标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严宗人.华严宗二祖智俨通过论证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的优劣分别,宣导
景净是唐代基督教(景教)的着名翻译家和神学家.唐德宗贞元二年(西元786年),景净受印度来华的那烂陀学人般若三藏的邀请,参与翻译《六波罗蜜经》.在与佛教学人交道过程中,景净对佛学义理有了日益深入的了解,从而为其「援佛入景」式的术语转换和神学建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察佛学对景教神学的深刻影响:景净仿照佛教的「六度」来概括景教的「八度」(「八境之度」);景净化用「佛三身」
佛教在西方特别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变得非常流行.这种流行既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且因为佛教乃至其他东方传统的内在特色,以至于它们与西方在关于认知、心(智)和意识的科学探索方面相互激荡.法兰西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1946-2001),智利着名生物学家、神经科学家、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他确信东方的佛教传统与西方的认知科学和现象学能在对话和交流中互惠增益.为了对鲜活的心智
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中观学派因为主张"万法皆空",所以称为大乘空宗,大约兴起于西元二世纪、三世纪.唯识学派因为主张有识,所以称为大乘有宗,大约兴起于西元四世纪、五世纪.关于空、有二宗的关系,历来说法不一,古印度中观学者清弁(Bhāvaiveka),与唯识学者护法(Dharmapalā)曾经激烈辩论,那烂陀寺(Nālanda)的戒贤(Silabhadra)和智光(J(
法相唯识宗作为佛教哲学的一大宗派,曾在南北朝时期初传入华,继而有唐玄奘自印度再次传入中土,曾盛极一时.唐玄奘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被梁启超称为"千古学者之模范",被鲁迅颂为"中国人的脊梁"之一.但是,其开创的学术事业,好景不长,仅三、四十年光景,就折入了一道曲折的发展路径.本文拟从唯识学从唐代入华、经由宋明时代的演变、直至近代复兴的历史命运,集中讨论唯识学及其佛教信仰的变迁.本文认为,中
本文对唐代法相唯识学派,尤其是二祖淄州慧沼的佛性说进行了剖析,并指出其主要是站在玄奘传来的五性各别说的立场这一事实.而在慧沼之前,慈恩基和新罗圆测已从五性各别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法相唯识学派的佛性理论,即理行二佛性说.慧沼则在此基础上将佛性问题完全置于种子体系的论域之内,并以本有无漏种子的有无来决定实际成佛之佛性的有无,而这其中的纽带正是其理行二佛性说中的行佛性,在基的立场上又向前进了一步.总体说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全译汉本有二种,即东晋佛驮跋陀罗(359-429)在公元418至420年所译的六十卷本、以及唐实叉难陀在公元695至699年所译的八十卷本华岩经.华严经所涉及的大乘佛教思想内容非常广泛和错综,这是因为此经的各品在成立的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十地品〉的成立年代比较早,而〈性起品〉等则比较晚.因为〈十地品〉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四圣谛、十二缘起说等原始佛教的思想内容,而〈性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