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后期宾兴组织与边疆秩序以广西“牌位宾兴文化圈”的建构为例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第七届青年学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牌位宾兴”肇始于郁林州,随后由南向北,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的传播,最终形成了以郁林州、浔州府为核心的“牌位宾兴文化圈”。“牌位宾兴”以地方宗族文化与科举文化认同为纽带,以经济为手段,以设置宾兴牌位为诱导,动员了广泛的社会力量,成功地将异姓宗族、土著与客籍等力量进行整合,重新划分出地方权力的核心与边缘。从而使“牌位宾兴”的功能,远远超出科举范畴,折射出边疆社会结构及其演进的独特轨迹。
其他文献
清代顺治朝满汉官员之间就是否派遣御史巡方意见分歧很大,满族官员从实际效果的角度出发主张停止派遣巡方御史,而汉族官员往往从现实需要、历史传统、制度缺陷及选人不当的角度主张保留御史巡方。御史巡方的实际效果喜忧参半,顺治帝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并不坚定,时而支持派遣御史巡方,时而又同意停止差遣巡方御史。顺治帝去逝不久,鳌拜等辅政大臣很快就决定停止差遣巡方御史。从此以后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直接监督就演变成了地方官员
本文主要利用钞本《湖北全省征收钱粮漕米数目清册》,以19世纪中期道光、咸丰之际的湖北为例,重构州县地丁银的收支结构,呈现晚清地丁银制度之实态.本文发现,当日湖北各州县地丁银的平均征价达到1.506两/两,高于法定标准35.7%.而在支出方面,除去户部控制下的正项,地丁盈余主要充作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州县政府)的办公经费,以及地丁银的征收用款.这些收支惯例在道咸之际成为地丁银制度的重要组成,一方面说
辛亥革命研究已相当深入,然而从生活史的层面,考察革命者如何进行革命动员,似乎还不多见。秋瑾留学日本时,每遇大会,“则抠衣登坛,多所陈说。其悲感激切,荡人心魄”①,革命者从领袖到追随者,都乐于以演说进行革命动员,本文拟以革命演说为视点,尝试从革命者怎样“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对同盟会口号与仪式进行改造,以演说为革命造势,举行纪念会以凝聚人心,激发排满情绪等细节来考察革命者如何在不同空间与群体之中进行革
本文以1948年句容县城地籍测量时绘制的34幅比例尺为1∶500的地籍图为核心资料,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当时句容县城的城市形态进行研究,详细讨论了句容县城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内部功能分区以及城外街区三个问题,以此试图揭示传统中小城市的城市形态特征:城墙以内拥有较高比例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城市内部各功能分区虽有但并不明显,尤其是商业区和居民住宅区,无法截然区分,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经济体质下的中小城
吕梁山东南麓洪灌型水利社会在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分水规则,并作为该区域用水秩序赖以维持的制度,为构建较为稳定的用水秩序提供了基础,但晚清以来不断发生的水案逐步撼动了长期以来形成用水秩序,当地社会发展也随之受到改变。因此通过分析这一时期该区域民间与官方在面对水利纠纷时的心态与解决方式,探讨不同类型纠纷转化为合作背后的国家与地方社会因素,将有助于丰富洪灌型水利社会研究。
聚众案件是基层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关涉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以清代发生在县及县以下基层社会的聚众案件为分析样本,尝试对聚众案件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类型变化等方面作量化分析,以便进一步思考清代基层社会的聚众案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官府的控制策略。
贱民是国家法律规定或者是传统观念公认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地位特别低下,没有独立人格并处于社会底层,主要从事服侍性行业的个人或社会阶层。明清时期贱民阶层曾长期存在,特别是雍正帝“豁除贱籍”后,仍长期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封建制度方面的,也有贱民个人观念方面的,还与雍正帝“豁除贱籍”政策的不彻底性有关。
本文重点对康熙皇帝五次五台山之行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康熙皇帝首次寻访五台山的确切时间;二、每次巡行的路线,为什么从京南绕行;三、寻访时间间隔的区别;四、康熙最后一次巡行是否有其特殊意义。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至五十三年二月间,台湾爆发了林爽文农民起义,清廷急调福建绿营水师赴台镇压。福建绿营水师在台期间,先后参与进攻诸罗、凤山等地的攻坚战斗,以及封锁海港、搜捕起义民众等辅助性军事行动,并承担起了运输兵力、粮饷等后勤保障行动,对“剿灭”农民起义军起了一定的作用。必须指出的是,福建绿营水师在台的军事行动是很不得力的,从中彻底暴露出了其软弱无力与畏葸无能。
有清一代,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关键时期。伊斯兰教门宦制度自清产生并延续至今,作为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门宦有其独特内在特制,并彰显于西北穆斯林族群发展史。门宦追随崇奉者甚众,对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影响深远,在清代穆斯林抗清事件中,门宦的参与加剧了反清事件的悲怆性,并深刻影响到穆斯林族群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梳理伊斯兰教门宦制度与穆斯林抗清事件内在关联,厘出缘何门宦成为清时穆斯林抗清的重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