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民国文学的肇端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m1984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文学的肇端是南社及其文学创作.要理清这个问题,可以从南社的知识分子群体构成、南社与民国的肇造、南社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南社与"五四"文学的关系等方面谈.分析了“民国文学史”书写的起点问题,认为民国文学的肇端是南社及其文学创作,以南社知识分子结构为中心,兼及现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史上,南社都是若隐若显。那么,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尤其是国共两党关系的微妙变化,对“民国”诸多话题的忌讳或许有所消解,在民国文学史的建构中,应该要更加宽容地看待南社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旧”,更加包容地择取他们在创建民国政治文化秩序和文学格局上所体现的“新”,从中发现“民国”种下的最早的现代思想基因,不再回避新文学与辛亥革命和民国政治的关系,不再遮蔽南社与“五四”文学家群体的关联,不再埋没南社文学在民初文学肇造中的价值,并确认其在民国文学史书写中的结构性地位。
其他文献
在近代,文学与媒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体既是近代社会变革的结果,又是时代发展的驱动力.媒体成为了文化和文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进而生成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较之作为技术工具的大众媒体而言,媒体文化对近代文学所起的作用则更为突出,它实际上已成为近现代文学变革的一种重要推动力.
清末民初王国维的治学方法和学术内容等都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文学上,王国维对历来备受鄙视的词、小说和戏曲都有深人研究,其成果引领一时风气,开拓来者门径。然而,对于古代多被轻视的骈文,王国维尽管不时创作,在著作中也几次提到,但却没有从骈文学的角度对之考镜源流,反而用了最不具备文体意义的"骈语"来代指乾嘉以来已经流传的"骈文"。这不仅让"六代之骈语"名不正从而实不归,没有促进学术界对六代骈
王葆心(1869-1944)先生的《古文辞通义》,是一本研究古文之学的入门书.书中讲古文之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既探寻古文之"内律"而说其本体,又把握其"外象"而道其功用.其中《总术篇》说的都是前人研究古代散文的"总要之术"(即从宏观角度揭示文之为文的关键,或从某一角度人手论述文之为文的特点),所用方法和相关见解对厘定古文之学、改进古代散文研究方法,以至构建古代散文批评话语系统都有重要意义。
鲁迅小说《伤逝》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言人人殊.五四启蒙思潮中的"个性解放"不是回到自我具体性的"个人殊特之性"(鲁迅)的解放,而是作为意识形态纲领的自我神话,是以新的目标自我置换主体旧有目标自我的话语行为.五四启蒙运动塑造了人是自己本身的创造者这个形象.鲁迅敏锐地发现了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局限性,发现了"个性解放"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他的《伤逝》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自我神话"的痛切反思,为人们提供
文学社会学,侧重于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所谓文学的外部研究,一度名声不好.这主要是因为在极左年代,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脱离文学的审美属性,常被用来证明"左"的政治命题,强化文学的"战斗武器作用".文学经典的重读,实质是基于审美的经验而对于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的研究,是对于经典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社会历史现象的反思。换言之,它是透过历史的空间来反观那些产生过重要影响、而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的文学
沈从文的《边城》及其他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作品,表现的是古代性世界的"人生形式",一种用古代性的眼光来看待生活,把美和不幸当作人生必然性来对待的"优美人性".人们的解读和阐释,甚至沈从文的"美学眼光",却是在现代性世界中生产的,只能或只愿意看到生活中的"美",而把不幸当作一种可以被消除的人为因素来对待.种种关于《边城》的困惑与误解,均由此而生.《边城》虽然通过揭示全部由“纯洁的好人”及其“淳朴的
诗人卞之琳醉心于中西文化和诗学,以其慧心灵性,赤子痴情,再加磨炼忍耐,淘洗升华,终于苦功通神,每每能别出心裁,融欧化古,极暗示、象征之能事,精微而独特地表现了他那细腻矜持的情性,执著不渝的深情,灵妙超越的玄思,复杂微妙的体验,以及深厚悠长而又具生发性的中西文化的智慧积淀和诗学意蕴.也由他个人忧郁、迷茫的生存状态,感应性地表达了身处被现代性所侵蚀的衰落文明古国,敏感文化人的现代性感受及随之而来的迷惘
文学史定位应该是在现代文学的内部再去划分民国时期文学,和共和国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不同的是,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内都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放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主义的努力,以多样主义或归纳主义的心态面对历史.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1912年为各种争论的最大公约数,各种起点事件均看着是与起点联系的相关事件.先锋与常态的理论发现为一体两翼的成立找到理论依据.民国机制与民国文学机
"近代"(modern),是与传统(tradition)对立的概念,然而却把近代文学划归到古代文学教研室;"当代"是同时代的,然而却把与当前时代隔膜的"文革"之前的文学划归当代.因此,中国文学的近代、现代与当代的历史分期必须重新划定.中国文学真正进入近代的时间不应该从鸦片战争而应该从甲午战争开始,从甲午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其文学形态可以说是前五四的现代热身.五四文学真正将中国文学推向现代,到1949
所谓区域机制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区域分化过程之中,在特定时空的区域内形成的文学机制.文学机制不同于文学制度、文学体制这些在文学运动之中生成的刚性构成,而是具有刚性与柔性的双重构成,并且在文本书写、文本传播、文本接受三个环节的循环之中形成动态的机制整体.事实上,文学体制不过是文学制度得以实施的现实体系,较之文学制度的固化,文学机制能够以柔克刚,在突破稳固难变的制度性制约之中随机应变;而较之文学体制的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