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公共空间什刹海的绿化与民俗活动

来源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84545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刹海是北京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对它的建设是由元大都水利工程引起的。至明清时期,什刹海成为北京内城唯一一块对市民开放的水域,吸引了很多民俗活动来此举行,同时绿化建设也在历史中不断积淀下来,形成了优美的环境。本文以对历史文献的考证为基础,辅以现场调研资料,从历史出发,分析明清什刹海的绿化与民俗活动。什刹海的绿化是历史的积淀,造就了什刹海优美的环境,吸引市民前来游赏。传统民俗活动有的与绿化直接相关,比如夏日赏荷;更多的则是由于什刹海的优美景致所趋。这些民俗活动一直传承至今,使什刹海充满生活气息与活力。什刹海作为明清北京的公共空间是极成功的,这对今天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历史城市是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晶。是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证。研究历史城市的生态保护,找出其中一些有效方法和某些规律,对于城市的生态化
会议
城市文化遗产管理制度对于遗产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剖析了旧城更新过程中城市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上的关联与割裂,即管理制度在中央与地方之间
会议
本文对烟袋斜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所应用的适度干预改造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第二手资料分析、调查问卷、访谈、观察、前后对比、统计分析等方法,理清了实施中规划设计者、政
会议
人类对水的利用自古有之,但现代人类却将自身发展建立在污染水环境之上。万金渠与环城河组成的水系是一处与安阳古城发展紧密联系,却鲜为人知的复合水利系统,其建设、发展和演绎
会议
客家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文化的体现,是对古代中原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文以深圳市龙岗区的客家围为例,研究如何继承和发扬客家围的传统建筑技术和思想文化。深圳市龙
会议
皖南古村落查济的公共建筑遗产,其保护目前主要是由民间力量,即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来承担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特殊的保护行为与保护主体的调查研究,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这一
会议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引导村庄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中山市广福村集体经济发展特点的
会议
建筑文物是自身形态及其地域人文环境的关联体,由于对保护概念认识不足,保护实践中常常忽略了历史建筑的人文保护。本文探讨了建筑文物人文视角的整体保护观,并以木兰陂保护工程
九州清晏景区桥梁遗迹保护设计,是一项基于长期科研成果的科学保护实践。本文首先以对遗存构件的详细勘查和测量为基础,结合圆明园四十景图、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内工则例等文献
会议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中最复杂、最富于动态性的区域。位于此区位的大遗址,受城市迅速扩张、人口急剧膨胀的影响,不断遭受侵蚀与破坏,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本文通过对城市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