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地区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生态植被营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论文选择延安地区代表性乡村,对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和配置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并利用TWINSPAN分类方法,研究了庭院植物配置类型与模式。结果表明:1)在对122个户级庭院调查中,81户庭院中栽种植物,41户庭院中无任何绿化,共发现植物84种(含变种、栽培品种),隶属39科,74属;2)庭院植物配置可划分为3种庭院类型和7种配置模式;3)物种多样性指数指出,植物配置的层次结构对于多样性指数影响较大,植物配置模式的结构越丰富、复杂,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在单层次的植物配置中,乔木型的物种多样性高于灌木型。研究发现:1)食用功能为庭院植物的主要功能;2)庭院有效绿化面积不足,单位面积植物景观生态效益相对较低;3)革本与盆栽植物种类相对丰富,灌木稀少;4)植物配置模式对物种多样性保护不利。
其他文献
本文是在日本造园学会发表的近2400篇(1995-2009年)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通过对6个研究领域的对象与构成,学术研究动向进行的综合考察,阐述了现阶段日本学术研究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对存在问题和未来预测提出了笔者的观点。并将日本Landscape学术研究动向概括为:从“‘物体’型Landscape研究”转向“‘状态’型Landscape研究”。
风景园林学科研究范围、操作范围的拓展,学科研究深度、操作深度的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找到当前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尝试引入新的专业课程以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使学生具备提出科学合理、技术可行、功能合适、表现适当的环境解决方案的能力。
风景园林学科的教学背景和课程计划安排赋予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特殊的定位和要求。围绕着“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的规划理论知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这个教学中心。本文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重构进行了探讨,重点在于如何通过以上环节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自然遗产是地球自然历史变迁过程中的一段记忆,可持续利用是自然遗产实现其社会功能、价值功能的唯一途径。建立遗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共识、行动共识、模式共识和技术共识,建立支持可持续利用的规划设计方法及其评估方法,是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界的历史责任、时代责任与未来责任。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空间模式包括平面分区利用模式和深度利用模式,分区利用模式是由以核心区为中心的梯度利用结构和以ROS为基础的游憩机会分区
针对目前山林植物景观研究领域偏重于理论研究的现状,本文尝试从成功景区研究出发,探索核心景区山林植物景观建设中的一般性规律。本研究通过调查访问,对深受好评的西湖山林植物景观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期望为山林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启示。
本文在调查分析华北山地生态系统植被状况、主要退化类型及退化程度基础上,指出山地植被生态恢复的前提是充分调查和收集与植被恢复相关的基础信息,包括原生植被类型,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气候和小环境等生境特点,人文、历史信息等,分析判断导致生态退化的关键因子和主要因素;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应遵循乡土树种为主、谨慎引种外来种,乔、灌、草、藤本植物合理配置,适地适种及特殊抗逆性物种筛选的原则,确保生态
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时空背景下,本文旨在以价值观念为切入点,试图在对传统风景资源价值观念的反思与辨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对风景资源本质属性的理性定位,来建立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风景资源价值观念,为求为破解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
本文以教育与教学目标建构理论为依据,从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下风景园林本科教育的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建构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了KAQP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目标的建构范式,并以此从知识(K)、能力(A)、素质/人格(Q/P)三个层面建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的专业教学目标体系。
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处理大尺度环境的有力工具。景观都市主义是以景观取代建筑,形成城市空间的基本结构。作为一种新兴学科,景观都市主义的出现有望将区域风景规划和城市设计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的实践方法。笔者在一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景观都市土义”的概念和策略指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从城市景观构架和开放空间体系出发,探索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首先论文对世界各国滨水景观的案例研究,总结出成功的滨水景观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即:生态优先,尊重历史,传承地域特色,创造公众参与活动的多样化空间;其次论文以遂宁滨水景观带南段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在认真解读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特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本地文化特质的“渡文化”的理念,作为该地段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统领全局,以“和谐之渡”、“文化之渡”、“生态之渡”、“历史之渡”四大功能分领各区